分享到: | 更多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引着我们的前进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担当起的历史责任。
中国梦实现之路必然是开放之路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35年来我们走过的开放历程,反思170多年来的历史教训,参照当今世界强国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对外开放必将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始终,民族复兴之路必然是开放之路,中国梦实现之路必然是开放之路。
改革开放历程雄辩地证明: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是我们的宝贵经验。我国对外开放历程走过了1978年—1991年以试点为特征的探索期、1992年—2000年以政策引导为特征的扩大期、2001年至今以体制性开放为特征的深化期。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二,外贸出口、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双向投资居世界前列。这些举世瞩目成就的取得,对外开放居功至伟。
我国历史深刻地昭示:开放出盛世、封闭致衰落。汉唐盛世的开放度都很高。汉朝以“丝绸之路”而名扬天下,“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唐朝向广州派市舶使专管贸易,允许大量“蕃商”在华贸易定居。宋朝达到封建时代经济科技的顶峰,通商贸易伙伴达50多个,专设市舶司“来远人、通远物”。反观明、清两朝,多次闭关锁国,以至于鸦片战争后沦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世界历史反复地表明:发达国家都是开放国家,强国盛世必走开放之路。古罗马商队远涉欧、亚、非大陆,出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景象;阿拉伯帝国首都被誉为“举世无双的城市”,其码头停泊着几百艘各国船只。地理大发现后,崛起的大国都有开放的历史。比如,荷兰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国际运输商船有1800艘;俄罗斯通过彼得大帝改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师法西方并扩大开放,都走向了强盛之途。经济全球化是开放的更高层次,意味着商品、服务和要素跨国流动。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经济,顺之开放则可能发达,逆之封闭则会被边缘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开放式发展之路。我国的发展成就巨大,但我们也很清醒: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GDP居世界第九十位左右,只有发达国家的1/6左右;国际分工地位不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小,文化软实力不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艰巨的任务还在前面。只有通过进一步开放,才能加快改革和发展。走开放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不是开放的终点,而是提高开放水平的新起点。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开放这一动力
35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放型经济指标迅速跃居世界前列,有观点认为我国的开放任务已经完成了。但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开放程度并不算高,还有很大的开放余地。我国改革发展的内外环境对开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顺应世界大势的迫切需要。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竞争与合作同在,挑战与机遇共生,既有各国相互依赖加深、共同利益增多的一面,也有综合国力竞争激烈、争夺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制高点的一面。18世纪中叶、19世纪后半叶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次错过了世界产业革命的机遇。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机遇,成为主要受益者之一。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全球价值链快速拓展。我们必须紧抓机遇,争取继续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
应对经济全球化演变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在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如火如荼,到今年7月全球自贸协定已有220个。主要发达国家加紧实施自贸区战略,特别是美国的“两洋”战略,将对地缘政治和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这一轮区域合作高潮的突出特点,是发达国家将其作为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的“标杆”。如果我们在新规则制定中应对不力,就会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对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需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对外开放红利正在递减,人口、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土地、能源等传统竞争优势减弱,营销、技术、品牌等新优势亟须培育,中高端产业还处在起步和爬坡阶段。因此,只有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才能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需要。我国人均GDP已突破6000美元,这是一个发展的关口。上世纪60年代全球有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仅有10多个成功迈入发达经济体,其余的多数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与开放停滞、创新不足等有很大关系。比如,一些拉美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过度的保护主义,致使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后来多次爆发危机,经济发展徘徊不前。我国只有在开放中突破发展瓶颈,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以开放促改革的迫切需要。改革与开放是我国发展的两大动力,开放也是改革。没有改革,开放是无源之水、效果不彰;没有开放,改革方向不明、行之不远。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开放既可以放宽视野,也可以促进国内改革,提升国内发展质量和水平。啃下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需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增加改革动力。
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大势和中国发展大势,我们应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面对国内外环境的严峻挑战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紧迫任务,不开放没有出路,开放止步不前也没有出路。我国的开放不是被动之举,而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扩大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要求我们加强战略谋划和政策统筹,按照全面参与和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对外开放推向新的高度。
凝聚开放的共识。以更加宽广的眼界和胸怀来观察和审视世界与中国,善于把中国放在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中定位,客观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虚心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有效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增强开放的自信。应当看到,经过35年的积累,与改革开放之初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相比,我国开放的底气更足了。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物质、技术等条件更好,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高。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与开放的相互促进将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世界,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明显增强。我国扩大开放的条件更加优越,回旋空间更大。
理清开放的思路。加强开放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把握开放的主动权。坚持内外统筹,坚持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把握好开放的节奏、力度和顺序,以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为依归,最大程度地为我国发展争取利益。坚持合作共赢原则,坚定不移地做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践行者、国际规则的参与和制定者、共同利益的维护者以及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把握开放的重点。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一是放宽投资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开相关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建设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商签投资协定,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二是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三是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动内陆贸易、投资、创新协调发展,加快周边互联互通,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同时,善于找准以开放促改革的突破口,比如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突破口,推动投资体制改革;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提高开放的能力。全面加强开放能力建设,既提高对外谈判和国际规则的参与和制定能力,也提高统筹对内与对外开放的能力,原则上对外开放的领域要优先对内开放。同时,提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树立科学的经济安全观,把金融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密切关注产业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海外资产与人员安全。
(作者为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