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沙水清
注重文化诉求、强调文化表达、善用文化元素,有助于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针对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善于运用警句格言、诗词成语等,形成了言近旨远、明晰机智的文风和思维方式,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独特的语言风格
格言往往言简意赅、以小见大、通俗易懂、直指人心,具有励志、劝喻、教化、警醒等作用。从广义上说,名人名言、民间谚语、成语警句、诗词对联等,都可以构成格言。习近平系列讲话言近旨远、明晰机智文风的形成,就在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格言警句。试举几例: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新一届中央常委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引用这句格言,强调了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决心。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用郑板桥的这句名言坚定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暨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用这句古语讲清了当官与学习的关系。
格言的运用,构成了习近平系列讲话的语言风格,不仅形象生动、充满哲理,还起到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一目了然,易懂易记。
深刻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系列讲话不是简单地将格言警句作为说理行文的点缀,而是高屋建瓴、巧妙布局,突出主旨、深化思想。
比如,《参观〈复兴之路〉时的讲话》巧用三句格言式的诗:“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概要地标注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形象地宣示了“我们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由此,引出中国梦的历史目标,激励斗志,振奋人心。
习近平十分强调干部要学习各种文史知识。他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远、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格言运用的得心应手,正是他注重文史知识学习的集中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许多重要讲话常常能够让人感受到“情飞扬、志高远、人灵秀”。他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了高度概括,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报国情怀等。这些概括所包含的思想内涵、精神气质、民族气节,不是一般的语言描述、概念演绎所能企及的。
通过引用格言形象生动地揭示深刻道理,是习近平系列讲话的鲜明风格。格言式的凝练提示,也进一步深化了习近平系列讲话的思想内涵。
清新的文化魅力
格言的运用,也使习近平系列讲话充满了清秀、清新、清雅的文化气息,倡导了一种“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风,可亲、可近、可读。可以说,格言运用增强了习近平系列讲话的文化魅力。这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感召力,改进领导干部文风,具有多方面启示。
一是有助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通俗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的任务,要使群众接受,就必须贴近群众,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注重政治要求、方针政策、价值目标的文化诉求,而不是用空洞抽象的概念、大道理“放空炮”,或者居高临下地板起面孔训人,拒人于千里之外。格言通常是一种群众乐于接受的思想隽永、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文气却又通俗的群众语言。“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些朗朗上口的语言,在习近平系列讲话中随处可见,多么亲切,又是多么意味深长。
二是有助于增进社会认同。注重文化诉求,是一个政党塑造良好执政文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善于塑造执政文化形象,通过传播和运用执政文化形象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体现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相比直白生硬的口号、文件、概念诉求,文化形象一旦获得认可认同,更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习近平系列讲话除了运用格言展现思想的文化魅力,还十分重视将政治内涵、历史内涵、理论内涵用文化的形式加以表达。比如,中国梦的提出和进一步阐发,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文化诉求,对于增进社会认同,构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未来目标,无疑具有独特作用。
三是有助于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亲和力、感召力和创造力,事关主流意识形态在当前多元思想文化格局中的竞争力。习近平系列讲话运用格言所形成的文化效应表明,注重文化诉求、强调文化表达、善用文化元素,有助于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就是要通过文化塑造来树立和传播其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这是一条文化规律、传播规律,也是一条重要的政治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