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这艘巨轮将驶向何方,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实现中国共产党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着眼于维护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回答和阐释。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描绘了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路线图、时间表。《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对中国走什么路、怎么走,走向何处去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旗帜鲜明的回答,在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实践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决定》是正在吹响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聚集了中国继续前行的动力,聚合了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回答了为什么改革,怎样改革,改什么等一系列系统性、全局性问题,对如何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释放改革的红利,对人民的根本福祉的实现,作出了积极回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创新的理论勇气,坚定的道路自信,为民的责任担当。
一、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旗帜昭示未来;旗帜就是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高举旗帜不转向,改革开放不动摇,是《决定》的重要特色。高扬改革的旗帜,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须增强战略定力,创新具体方法,坚持核心立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的建议中开好改革的药方,“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向何处去,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全党关心,全国关注,世界瞩目。习近平总书记把首次考察的地点选择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重走邓小平的南巡路,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向世人传递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2012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决定》中特别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92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35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而是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对此,全党有高度的政治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这也正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决定》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决定》明确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这就是“四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
35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历史性变局,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沧海桑田。一方面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的福祉在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增强,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在扩大。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也积累了大量的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三个“世所罕见”,是我们分析中国面临问题的逻辑起点,比如,在政治领域,权力不受约束,腐败现象蔓延;在经济领域,产能过剩,地方债务,金融风险,城乡差距,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思想文化领域,理想信念动摇,精神懈怠,诚信缺失,道德失范问题;民生领域,房价高、看病难等民生问题凸显,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问题,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问题;社会领域,收入差距过大,公平正义缺失,司法腐败问题,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政府与民争利问题,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伸的过长、管得过多问题;生态领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强化问题,环境污染,城市灰霾天气增加,生态退化问题;党的建设领域,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经济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相互交织,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各种潜在的挑战和风险凸显。上述问题,既有体制机制遗留的老问题,也有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源自思想观念障碍,有的受到利益格局掣肘。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应对“成长中的烦恼”?下一步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风险如何破解?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释放更多发展动力,特别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才能实现。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决定》明确指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就一定能够取得科学发展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手段和基本途径,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互为支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适应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作出的积极回应,也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新升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了许多阶段性的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所有这些都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新布局,也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也使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深度调整,国际体系酝酿深刻变革,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不断加剧,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叠加,这也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