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我们党的看家本领
潘叔明//www.workercn.cn2014-01-06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对于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包括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正确认识历史活动是群众活动,随着历史活动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正确认识劳动群众的解放是自己解放自己;正确认识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正确认识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对创造历史的重要性等等。我们在运用唯物史观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时,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以及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继续坚持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并根据头30年的执政实践,系统地总结了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深刻阐明:党永远只是人民群众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群众,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没有党在长期斗争中同人民群众形成的血肉联系,没有党在人民群众中间所进行的艰苦细致的有效工作和由此而享有的崇高威信,那么,我们的国家就必然由于种种原因而四分五裂;党的领导不会没有错误,但是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团结必定能够纠正这种错误,所以任何人都不能用党曾犯过的错误作为削弱、摆脱甚至破坏党的领导的理由;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完善党的领导,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谦虚谨慎,和群众同甘共苦,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必须整顿党的组织,纯洁党的队伍,清除那些腐化变质分子。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复杂变化,以及历史任务的深入发展,党还针对从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实际以及相关的国际教训,明确指出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同时,重新概括了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指出其主要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明要取得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为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高度统一起来。因此群众路线升华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供领导群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再教育

  当前,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中国和平崛起、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和平发展,但在前进道路上和具体工作中仍有许多困难和问题。社会矛盾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明显增多,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刚刚提出,任重道远,而党内存在的脱离群众现象严重。所以,必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集中解决“四风”问题,而要建立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当然主要是创立新的制度、完善已有制度、废止不适用制度。同时,也要持久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再教育,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实现党的伟大历史任务。

  必须尊重并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决定历史结局的是人民群众。我们靠论证党的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和党的事业的价值的正义性不足以保证我们的胜利,只有当党的选择成为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选择,党的事业成为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我们才能成功。而且只有在充分尊重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这一点。在任何情况下,人民群众都是历史的主人和历史创造者,从唯物史观的最根本点说,共产党离不开人民群众。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我们曾经获得的这种觉悟: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是靠人民群众来实现的,我们应该感谢人民群众;群众任何利益的获得,都是他们自己斗争的结果,党只是在其中负起领导者的责任;任何执政的共产党人永远是人民群众的儿子。党的七届二中提出“两个务必”,怕的就是我们进城后或者说执政后失去群众、变成官僚,重蹈封建主义覆辙。世界上一些执政党的衰亡,无不经历着从怕失去群众到怕群众的不归之路,这带有规律性,它印证了“决定历史结局的是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必须保证并坚持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键是党的领导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必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决定执政党权力合法性和巩固程度的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将失去其全部执政基础。党的八大深刻指出:党不能有超乎群众之上的权力,党不能有对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党不能有在群众之上称王称霸的权力。党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的关键是依宪执政。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一切国家机关,一方面都要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另一方面又必须坚持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使宪法和法律的实施获得源头活水,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在党执政的条件下,国家权力运行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根本上说即不可违背人民群众的意志。当我们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时候,制度的笼子就是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刚性约束。

  必须维护并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同时也是一场伟大的历史活动。马克思认为,在历史活动中,重要的是行动着的群众,是群众的经验的活动,特别是这一经验活动中的利益。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直接来自群众利益。如果我们的理论、规划、方案、政策、法令、政令具体而又切实地体现群众利益,我们就能直接依靠群众的历史主动性,而只有越来越多的群众自觉地深入历史活动时,他们才能看到自己更为长远的利益,才能理解我们的理论、规划、政策、法令、政令中所包含的他们的长远利益,而在此之前,长远利益依然是抽象的。在新形势下,群众所期待的是,在中国改革发展历史活动中,依靠自己的努力,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够持续提供这种机会,并不断带来新的希望。在当代世界政治中,只有当群众特别是劳动群众、生产者阶层,包括职场中等收入者无望时,群众的历史主动性才以“冒犯”形式出现。同时也只有真正情系人民群众的共产党人才能在这种大胆的“冒犯”中,看到群众另一面的历史主动性的重大意义,带领群众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冲决思想僵化的旧垒,以巨大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导之于改革,将群众历史活动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其典型就是党所领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以及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能没有高层论坛和顶层设计,但改革的突破口往往是在群众的历史主动性中。改革当然有一般的规律可循,但规律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往往是在群众历史主动性中被创造出来,在群众首创精神中,有时能够提供重大的有益线索,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在改革之年,到群众中去,是实践的结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同时还强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这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鲜明地体现党对中国改革所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