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贺国强党建工作文集》(以下简称《文集》)由人民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出版。这是贺国强同志从中央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出版的首部文集。《文集》共收录贺国强同志在不同时期的报告、讲话、谈话、文章、批语、信函210篇,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2002年11月至2012年11月,贺国强同志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十年间,贺国强同志作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作为这一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就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特别是做好新形势下的纪检监察工作和组织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文稿。《文集》主要收录贺国强同志在中央工作十年间的文稿,同时也收录了他在地方和中央部门工作期间有关党建工作的部分文稿。《文集》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分为思想建设篇、组织建设篇、作风建设篇、反腐倡廉建设篇、制度建设篇五个专题,内容涉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纵观全书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的鲜明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四个贯穿、三个体现”:
一、贯穿了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
贺国强同志一贯注重学习哲学、运用哲学。可以说,按唯物辩证法办事,是贯穿整个《文集》的鲜明特点,也是贯穿贺国强同志整个领导工作历程的重要思想方法。
——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看待和评价干部。《文集》的开篇之作《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和处理问题》,是1990年贺国强同志担任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期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的一篇理论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就提出,“评价一个干部,一定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要看他的本质和主流,看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更不能只凭个人好恶或主观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特别是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他更是多次强调和始终坚持这一观点。在《怎样当好组织部长》中他提出,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干部,既看干部的优点和长处,又看干部的缺点和短处;既看干部平时的表现,又看在关键时刻、在处置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中的表现;既了解干部“八小时之内”的表现,又了解“八小时之外”的情况。他在《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考察评价干部》中指出,必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干部的政绩,“那些虽然眼前效益一时不太明显,但是后劲足、前景看好的,一定要视为政绩,而且对这样的潜在政绩,要格外留意”。
——“查办案件处处需要辩证法”。贺国强同志多次强调,查办案件“处处存在着辩证法,处处需要辩证法”。他指出,要把查办案件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考虑,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等因素统一起来。他指出,要用历史的观点看待人和事,“有的事情现在看是错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能是对的;有的事情现在看是对的,但在当时可能是错的,这就需要从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和当时的政策界限等方面分析情况”。他始终把实事求是作为查办案件的基本原则,要求“重证据、重事实,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他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调“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是固定、封闭、静止的计划目标,而是一个动态、开放、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内涵。在《文集》的结尾篇《反对消极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中,他在充分肯定反腐败成绩基础上,分析了党风廉政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反对消极腐败、建设廉洁政治。
——提倡组工干部、纪检监察干部学哲学。贺国强同志认为“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最要紧的,就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他多次倡导组工干部、纪检监察干部要学习哲学,提出要把哲学作为一门基本课程,下功夫来学习和钻研,特别是要把其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基本思维方法,真正搞清楚、弄明白,并和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工作能力。
二、贯穿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
——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贺国强同志始终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坚定推动者。1988年时任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的他就提出,要“把公开原则和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管理”。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贺国强同志更是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在《从整体上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中,他认为,“改革越深入,难度就会越大,就越需要从整体上加以突破”。他还指出,要从三个层面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即“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要抓好贯彻落实;对经过实践检验确属比较成熟的做法要及时转化为法规性文件、适时集中出台;对亟待解决而难度又较大的一些问题要积极探索实践”。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期间,中央集中出台了两批法规性文件,加上这期间制定的其他法规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干部人事工作法规体系。
——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改革创新。贺国强同志深知推进改革创新对于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担任中央纪委书记后,他提出要把“推进一批改革措施”作为中央纪委工作“五个一批”总体部署的重要内容,使改革创新成为十七届中央纪委工作的鲜明特点。2010年,中央纪委在南京召开全国反腐倡廉建设创新经验交流会,这是中央纪委恢复重建30多年来,第一次就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创新召开的全国性会议。他还积极探索纪检监察工作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新途径,按照中央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先后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了一系列监督检查,形成了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他十分重视巡视工作创新,强调“巡视工作重在掌握实情、发现问题”、“合理确定巡视的范围、内容和任务”、“不能面面俱到、漫天撒网”。十七届中央纪委任期内,中央成立了由贺国强同志任组长的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机构更名为中央巡视机构,制定了《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巡视工作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全国性巡视监督网络初步建立,巡视工作领域不断拓展。
——重视和鼓励基层进行改革创新。贺国强同志多次谈到:“我有一个体会,如果隔一段时间不去基层,整天坐办公室,就会感到工作没有新思路,说话没有新词,写文章没有新意。一到基层,一接触群众,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还指出,“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坐在办公室思考很久的难题,基层往往有破解的办法”。贺国强同志积极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实践,对一些创新做法,他总是积极肯定、大力推动,基层“党员承诺制”、“制度加科技”反腐败、“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等做法,都是在他的支持和倡导下得到推广运用的。
三、贯穿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为民情怀
党的十八大前,贺国强同志在一次座谈时谈到,纪检监察工作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紧跟中央,‘立地’就是要紧贴群众”。此前他还谈到,纪委书记“既要有铮铮铁骨、又要有丹心柔情”,铮铮铁骨就是要与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丹心柔情就是要敢于保护和爱护党员、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这两个形象的说法,表明贺国强同志是把群众放在了心中多么高的位置。
——注意倾听群众呼声。贺国强同志十分重视群众来信来访,他说,群众千里迢迢到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上访,大多是因为有冤屈、有困难。不管群众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态度,我们都要带着责任和感情认真负责地做工作。他还十分注意拓宽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在中组部部长任内开通了全国组织系统“12380”举报电话,在中央纪委书记任内开通了全国纪检监察系统“12388”举报电话和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他还多次就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工作作出批示,提出“哪怕是一些负面的信息、恶意的信息,也要如实报送,真正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喜忧皆报’”。
——关注民生问题。贺国强同志认为,“有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小事,但对群众来说就可能是很大的事”。《文集》收录的许多讲话、批语,都体现了贺国强同志这一观点。比如,贺国强同志始终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认为“老百姓花钱送子女上大学不容易,在大学生身上寄托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如果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群众的愿望就得不到实现,还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他一直重视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问题,主张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使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能考上大学,确保已经考上大学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完不成学业”。他一直关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多次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如果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就会耽误整整一代人,我们耽误不起啊!”
——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贺国强同志认为,只有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才能不断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他明确提出,“要选择那些群众反映强烈,而且具备一定条件、通过集中力量治理、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达到阶段性目标的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治理”。十七届中央纪委任期内,在继续抓好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解决公路“三乱”、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的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小金库”问题、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过多过滥问题、公务用车问题、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等专项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