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编者按
近日,全国社科规划办在京组织召开了“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专家座谈会。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社科院、国防大学的7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专家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唯一正确的道路,随着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功,中国道路正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并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立足中国实际,深入研究和充分阐释中国道路的由来、特点、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本版今天选取其中4位专家的发言择要刊登,以飨读者。
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评估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现代化这一世界历史进程是由西方开启的。西方国家都经历了从不发达到发达的历史过程,分别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20世纪下半叶,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模式输出的时候,就开始持续不断地对它们自身各不相同的发展道路进行总结、提炼,最终形成一个看似统一的发展模式,这就是所谓“华盛顿共识”。西方发达国家一直热衷于推销这一模式。在他们看来,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如果偏离西方模式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另辟蹊径,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那些输出和主张复制西方模式的人士一直不看好,一再花样迭出地鼓吹“中国崩溃论”。
然而中国道路成就了中国崛起,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实现了对西方发展模式的成功突破,正在并将继续改变西方发展模式主导全球发展的垄断局面。各种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共存、竞争的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
如果说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终结了“我们将要埋葬你们”这种赫鲁晓夫式的机械的历史决定论;那么现时代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则打破了西方发展模式被视为“普世模式”的神话,意味着弗兰西斯·福山宣称的“历史终结论”这种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的终结。
中国崛起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课题:应当以什么样的历史观为指导来评估中国道路或模式的世界意义。对此,我的一个基本看法是:评估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不能剥离中国道路的特定内涵。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这一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评估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正确方法应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评估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必须正确解读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世界各国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中国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成功的必然性,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则为这些方面的解读提供了明确指导。
中国道路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集中地体现在中国道路形成和展开的基本依据是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个阶段则是中国经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的各个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这样“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延续。第二,集中地体现在中国道路具有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的统一内涵。现代化在当代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具有统一的内涵,即现代化就是指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以现代生产力、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并推动着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过程。统一性的这两个方面都意味着世界历史进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中国道路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努力探寻规律并按照规律办事的结果。
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体现了各国、各地区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同时,这种统一性是通过多样化的形态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是建立在多样性基础上的,而多样性则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个别性、具体性和偶然性。中国道路是现代化的世界进程多样性的一个样本,也就是说,中国道路只是当今世界各国众多发展道路中的一种。与其他各种道路相比较,中国道路具有特别的内涵,它形成和展开的历史与现实条件有自己的特点。多样性展现的是各种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的特殊性,所以就此而言,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任何道路或模式都只有在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才能获得成功。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反对照抄照搬其他任何发展模式,同时也不谋求输出中国道路或模式,不要求其他国家复制中国经验;同样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西方发展模式的确是西方国家推进现代化的经验总结,但它只是当代世界多样化发展模式中的一种,不能作为普世模式输出到世界各地。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评估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还必须回答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中国道路成功的必然性。中国道路成就了中国崛起,因此中国经验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而对中国经验的正确总结和阐释,就是从社会历史活动的规律性上去回答中国道路为什么成功。在中国道路形成和展开的历史过程中,在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上,都有不可胜数的因素影响着中国道路的成败。由于中国道路的特定内涵能够有效地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引领全国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对中国道路成功的必然性的揭示和阐释,能够从根本上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经验的关切,使中国发展道路获得更加广泛的理解和认同。(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宁骚)
中国道路 世界影响
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根本方向和前途命运。习近平同志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而找到的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具体国情不同,发展道路也不会完全相同。习近平同志2013年3月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的演讲中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非洲国家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就告诉我们,不同国家由于具体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也不会相同。
我们常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每个国家发展的具体道路却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之上的科学真理。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一切民族、一切国家都将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是,一切民族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具体道路却不可能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和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把他们的理论当作固定的模式或教条来机械照搬,他们一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的列宁也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存在一个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个先验的公式,而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他指出:“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以苏为鉴”、探索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总结中国和国际共运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了重新反思,明确指出:“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也指出:“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这充分表明,各国应当根据本国的国情特点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但是,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意味着闭关自守、孤芳自赏。恰恰相反,既然中华民族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同处于一个“地球家园”之中,那么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也应该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国道路不仅给13亿人口的中国带来了巨大成功,而且也对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正确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