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性别意识是人们对男女两性有关社会角色分工、社会地位、权利、责任、社会期望以及价值关系等的一种看法与认识。性别意识的培养是促进性别协调、平等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2013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实现男女平等写在自己奋斗的旗帜上”,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同促进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性别平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与保障。
教师的性别意识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学生性别意识的养成具有示范与引领作用。虽然自我国实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来,女性的地位和受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改进,但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将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无性别差异的人而对待,还有一些教师存在着性别偏见,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倾向于男生,这都是不利于学生的人格以及未来发展的。这种状况之所以存在,与我国长期以来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缺乏对教师进行性别意识方面的教育不无关系。在我国现有的教师教育教材中,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性别意识教育方面的内容;在教师职前和职后的教育体系中,也很少有性别意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只有极少数大学开设了女性学方面的课程,且大多为选修课程。这种状况与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以美国为例,其已有600多所高校开设了3万多门性别方面的课程,且在性别教育的内容方面,高校开设的性别课程讨论的问题范畴非常宽广。例如,哈佛大学开设的性别方面的课程可大体分为文化与性别认同、性别与教育、性别与政治经济发展、性别与宗教和哲学、性别与健康等门类;涉及人文社会学科、自然科学学科;不仅反映了各门学科目前关注的主要性别问题,而且也反映出当今世界妇女生活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同时也体现出由于性别分析方法的引入为各门学科带来的新变化。由此可见,不论从国际发展的趋势来看,还是从我国的现实来看,加强教师的性别意识,提高其性别敏感度,已成为教师教育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将现代性别意识纳入相应的教育政策及教育法规之中,为提升教师的性别意识提供政策支持。一方面,现行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从性别平等的角度来思考,而是更多地从男性思维角度拟定的,更多地代表了男性的权利与利益,因此,要从性别意识的角度出发,清理和修订现行的教育法规和政策中包含性别歧视的规定。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立法或教育政策制定,赋予教师充分的权利,使教师能够从性别平等的角度来组织与实施教学。
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中构建性别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直接反映课程的主导思想,影响整个课程的内容、进程、方法乃至成效。性别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民主平等、人性关怀、国际理解、回归生活。根据课程目标,性别教育课程体系大体可包括两个方面的课程,即核心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核心性课程应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和重大的理论问题作出阐释与解答,如社会性别、性别平等兴起的背景、性别平等的主要派别及其主张等。这类课程既具有解释性别平等问题的理论穿透力,又具有辐射相关社会现象的理论张力。具体说来,这类核心课程可包括:马克思主义性别观、西方性别理论、中国性别学说与思想研究、中外性别平等运动史、中外性别比较研究、性别学导论、性别研究方法等课程。基础性课程主要是在已有学科内部或通过交叉学科而产生的课程。这类课程的目的在于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具备社会性别视角,学会用性别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和解决性别平等问题,进而把性别平等理念贯穿于各个学科研究领域。具体说来,该类课程可包括性别与发展、性别与文化、性别与教育、性别与健康、性别与文学艺术、性别与政治经济、性别与心理、性别与社会等。
在教师的职后教育与实践中构建“三位一体”的性别教育体系。国外实践证明,在职培训是减少教师性别刻板观念的有效方式。借鉴国外经验,可以在教师的职后教育与实践中构建“三位一体”的性别教育体系。一是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拟定性别意识培养目标,开设性别教育方面的课程,使教师形成科学的性别意识。二是学校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应围绕性别平等目标,鼓励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开展校本培训与反思,将性别平等的意识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三是学校可结合本校实际,开设包括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性别教育课程群,从而形成多元性别教育体系。
让教师掌握性别平等教育的基本方法。一些教师虽然具有性别平等的意识,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知该采用哪些教育教学方法,以防止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教师要学会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互动、班级管理与评价等方面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尊重学生的性别差异,掌握相应的教育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差异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批评与思考教学法、情境与体验教学法、故事与对话教学法等。
鼓励教师开展性别教育研究。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如受教育机会不平等、教学资源分配不平等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此外,男女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开展性别研究。如此,既可以增强教师的性别意识,又能够解决教育现实中存在的一些性别平等问题。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