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委抓民生就是抓根本。党委抓民生,反映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保证。
党委抓民生的着力点
真正把改善民生摆上重要位置。在谋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作出战略决策过程中,党委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常委会议事程序和决策机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谋划民生工作,切实把民生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把解决民生问题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民生工作措施,研究解决制约民生工作的突出问题,加快民生工作进展,促进民生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加大解决民生问题的决策力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重大决策措施,着力研究解决好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落后、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不高、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等民生问题。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研究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
以正确的政绩观确保民生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逐步增加民生指标考核权重。对干部政绩考核进行新的“顶层设计”和改革修订,彻底改变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的状况,为干部“减负、松绑、鼓劲”,使他们轻装上阵,放心大胆地多干调结构、转方式的实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努力弥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足、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幸福感”缺失的“短板”。
党委抓民生的晋中实践
实践之一,找准了服务载体。我们组织开展的“全心全意解民忧、尽职尽责办实事”活动,是党委统筹领导抓民生的成功实践和有益探索。按照统一部署,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项目一线和基层群众的“五个深入”,掌握真实民情民意,围绕解决“加强组织、发展经济、助农增收、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五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构筑起扎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平台。
“解民忧、办实事”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倾力办好一批实事、解决一批难事、化解一批矛盾、培树一批典型、创新一批制度,形成了全方位民意反映、常态化服务基层等科学系统的长效机制。这一生动实践,找准了民生工作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结合点”,推倒了干部与群众的“隔离墙”,架起了机关与基层的“连心桥”,人民群众在活动中解了忧、顺了心、受了益,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受到了教育、提升了能力、改进了作风。
实践之二,加强了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保障。要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发展成果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在工作谋划、载体建设和找准结合点上下功夫,进一步细化党建工作,推动民生工作顺利开展。
创新工作思路。围绕全面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这一目标,以加强基层基础基本功 “三基”建设为统领,以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制为抓手,以“全心全意解民忧、尽职尽责办实事”为载体,力促干部思想转型、作风转变、能力提升、服务提质。
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完善四级书记“联述联评联考”制度,通过市、县两级书记“面对面”党建述职和乡、村两级书记“一定双述双评双考”制度,强化了市、县委书记第一责任人、基层党组织书记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健全了述职、评价、考核三位一体,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党建责任落实机制。
狠抓基层基础基本功 “三基”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农村开展了以促进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共建”活动和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活动;社区形成了“党建工作共促、党建资源共享、群众困难共帮、社区服务共抓、和谐社区共创”党建格局。全方位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整体素质,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优秀年轻干部市、县“双向挂职”;加强基层干部高端培训和经常性学习。持续抓后进村整顿。注重选树典型引领党员干部创先争优。
推动基层党建与民生工作深度融合。在“解民忧、办实事”活动中群众得到了实惠,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增强了信心;党代表工作室建设,探索党代表常任制的运行方式;“两级机关下乡,千人千企进村”,推动了产业扶贫“双百”工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到了基层意见,听到了群众呼声,找到了差距。
实践之三,创新了社会管理。将网格化社会管理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进措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级网格定责,推进管理责任具体化。各县(区、市)将管辖区域自上而下划分为县(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及片(组)四级网格,以责任具体化、服务全覆盖、管理无缝隙为目标,逐层建立责任制,设置了网格长,组建了管理服务团队,制定了选聘、培训、巡查、考核等工作制度,量化了管理任务,细化了管理责任,使社会管理变“条条管理”为“条块结合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
信息平台管理,推进解决问题快捷化。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构建起互联互通的县(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县直职能部门四个信息平台,对网格内的人、地、事、物、组织五要素进行分类整合,实现了对社会事件和部件信息的全模式、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角度动态监控,促进了社会管理信息采集和事件处理的畅通与快捷。
资源有效整合,推进社会管理高效化。以网格化社会管理为依托,各县(区、市)有效整合了网络资源、行政资源、党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了社会管理的合力,实现了服务群众便捷化,社会管理高效化。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会服务优质化。在推行网格化社会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融网格化管理与民生工作为一体,注重反映群众呼声,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网格化社会管理系统运行以来,办结的上报事件有近九成涉及民生问题,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张璞 作者为中共晋中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