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有关中央领导同志就加强政府智库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的指示。为此,国务院参事室设立了“世界智库比较与中国智库的发展建设”课题。课题组研讨了当下中国智库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知名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就加强我国新型智库建设,提高我国智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参与度,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国智库正处于转型期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不断涌现出新事物、新问题和新挑战。加强智库建设是服务党和国家科学民主决策、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无论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还是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参与全球治理、扩大国际影响力,都越来越需要智库的智力支撑。智库建设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不仅可以起到“咨政启民”的作用,还能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心声和诉求,反映可以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因此,必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多元化的新型智库,以科学、客观的研究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决策选择。
中国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软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其中智库水平和能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中国的智库建设及软实力与我们的经济地位还不相称。据“国际智库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世界智库总数6600多家,中国大陆的智库总数为429家,在全球智库50强中,中国大陆只有3家。中国智库在立法、独立性、体制、信息支持系统方面都存在很大缺陷,在经济、社会、金融、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中国智库还没有完全凸显出专业优势和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当然,中国的智库与发达国家的智库相比有差距、有区别,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作用。
中国智库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中国智库的格局问题。目前,中国智库90%来自官方,民间智库的发展不具规模,影响微弱。在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应及时调整智库格局,鼓励和扶持不同类型的智库,使官方半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大学智库等各类智库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在各类智库间形成良性竞争,积极输出各种智库产品,为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提供不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二)中国智库的定位问题。首先智库应该是战略、政策、人才的储备库,智库的产品应具备战略性、前瞻性、可行性,重点聚焦政府的公共决策和社会治理及民生问题。其次智库应该引导社会大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启发大众理性思考,传递正能量,防止民粹主义。再次要倡导“旋转门”式的人才交流机制。最后,要坚持解放思想无止境,实践发展无止境,开放研究无止境,倾听不同声音,共享人类智慧,通过对外交流争取话语权。
(三)中国智库的质量和水平问题。虽然中国智库被国外承认的只有400多家,但实际上中国拥有的智库数量远远不止这些。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智库数量起码在2000家以上,但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研究水平不够高,高质量的产品和具有真知灼见的成果不多,存在着大量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缺乏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包容环境等。
构建科学的智库体系
科学研究无国界,但智库建设要坚持国家利益。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智库的建设必须要以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要研判外国基金会对中国智库的影响。一般说来,智库的经费来源影响产品的倾向性。要加强对智库的财政支持和监管,提高政府对软科学项目的经费支持。同时,从法律上明确智库享有同其他非营利组织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捐助;将现有的散见于各部法律中的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税收规制条款加以整理、修改、补充和完善;细化、明确法律条款,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相关的程序性条款。加强审计监管力度,智库要定期公开财务报表,接受公众监督,保证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对国外资金支持的智库类研究实行备案制度。
要关注大数据对智库建设的影响和渗透。网络社会的信息来源和信息传递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海量数据的把控和挖掘是占领信息化先机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必须与大数据建设同步同轨,占领大数据的主控权。与此同时,我们要警惕和防范其他国家对我国大数据的渗透,确保大数据的安全及我国的国家信息安全。
重视智库人才队伍和能力的建设。中国的发展需要大批智库型人才,他们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人力资源。要组织制定智库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方案及激励政策。
要发挥中国智库的“二轨”作用,加强中国智库与国际高端智库的合作交流,提升中国智库的认可度和美誉度。要对国际问题有发言权,特别是在国际规则制定方面要有话语权,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构建科学的智库评估体系。在建设和完善我国智库体系的进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智库产品和智库的两类评估。衡量智库产品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评估的指标应包括资源性指标、效用性指标、输出性指标和影响力指标、产品影响途径和方式、风险评估、竞争力、资料基础和途径等方面。对智库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组织构架、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和分析体系。
(“世界智库比较与中国智库的发展建设”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乔宗淮 刘燕华 朱维究 徐锭明 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