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www.workercn.cn2014-12-08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培养法律信仰 建设法治社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法治建设,法律精神、法治原则、法律规范已经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现代生活方式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从畏法、厌讼走向依法维权;权利成为社会基本话题,个人主体性地位提升:“私人空间”概念已经形成,并得到法律保护,等等。

  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整个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支持,养成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且通过法律或司法程序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和民事等方面的纠纷的习惯和意识。法治的制度方面主要在法治民主的社会中,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由规范的民主程序产生和制定出来,并且其司法和执行过程通过规范的秩序受到全社会的公开监督。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不仅是其法治精神形成的重要保证,也是其遵守法律制度的根基所在。在法治社会的推进中,国人应当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养成极强的规则意识和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不仅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前提,而且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当前,培养社会公众法律信仰,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的法律信仰。只有国家公职人员对国家法律具备良好的信仰,才能在行使公权力时公正执法,同时其以身作则还有助于民众法律信仰的培植。另一方面,要增强公民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感。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输和教导出来的,而是基于法律体现着正义,反映着正义,保障着正义,实现着正义,从而使社会公众信仰法律。此外,还要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强化社会公众法治观念,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创造条件。(刘晓梅,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

1 2 3 4 5 6 共6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