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理论·实践·知行论坛】
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必须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实践,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多讲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掀开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篇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及时和充分地吸收这方面的内容。高校课堂要多讲授、多传播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映时代需要,回应时代问题,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这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规律和主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艰难曲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道路的同时,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一过程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就是:具体的时代总是同具体的国情相联系的,把握时代必须与分析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如同列宁曾经深刻指出的那样,无产阶级政党“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等一系列具有时代性的重大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的理论,关于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等,都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增添了光彩,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创新理论成果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全党的智慧,反映了人民的诉求,代表了我们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是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首先,充分体现了时代的高度和历史的厚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厚重的历史感。习近平同志站在21世纪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高度,在世界发展的格局下审视中国发展的道路,立足中国国情,顺应世界大势,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他强调从历史长河和历史比较中认识我们的民族及其文化,认识社会主义,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道路。从中华文明的上下五千年到社会主义的五百年,从近代以来的一百七十年到五四运动以来的一百年余年,从建党以来的九十余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余年,从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的比较到建党一百年和建国一百年“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以及要重视党史和国史等等论述,无不体现了重视历史、尊重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其次,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十八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整体;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走向未来、开辟未来的精神指引;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和和平外交等思想,等等,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最后,卓越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创新马克思主义树立了榜样。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求广大党员和干部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这一看家本领,并亲自先后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并就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分析中国问题发表了深刻见解。习近平同志还卓越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成为典范。特别是就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指出要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推进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上述内容应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应成为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关注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