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国
今年教师节孙兴国与研究生们合影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人类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毫无疑问,在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中,健康是一切幸福的首要条件。日前,山东发布首个康养产业规划,到2020年,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将达到8300亿元,为民铺设“健康之路”是未来发展的明确方向。
远在上海的浦东国际会展中心,清晨六点半的晨光中,一群身着浅蓝色练功服的身影,揭开了一天健康生活的序幕。他们是来自海内外的近百名现代医学专家。在东方心血管病会议学术活动正式开始之前,这群专业水平顶尖的心血管病医生,集体演示了国学经典健身运动太极拳,意在传递一种新的健康观念。
“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今天的现代医学,有必要从国学中汲取智慧。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体健康的‘整体观’。”孙兴国教授在队列前排,身姿矫健,动作行云流水。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是前沿课题,谈及这个他研究了30多年的领域,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渗透着专注和热忱。
近日,孙兴国应邀专程来到济南,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令人振奋的消息是,他和科研团队正致力于一项极富开创性的医学实践:对慢性疾病的发生机理,从整体上加以理解和处理,通过对个体的精准运动为核心施策,设计科学的心肺运动、营养饮食、睡眠健康生活方式。在传统药物、器械介入和手术治疗基础上优化提升,为个体量身订制,形成身心协调、动静结合的整体整合方案,探寻心肺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和肿瘤康复等慢性病治愈的可能。
治病必求于本。孙兴国独立完成新理论体系的架构——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来描述人体生命的整体调控机制,从而奠定了心肺运动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经过对生命科学的深度叩问,行稳致远,他的关切带有哲学思辨的光芒——呼唤文化自信,倡导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拥抱更健康的中国,走向世界水平的引领。
突破分科过细局限
打开生命科学的“黑盒子”
傍晚时分,济南火车站熙熙攘攘,一个西装革履的矫健身影,步履匆匆。孙兴国教授的身影在人群中颇为醒目。
刚在南京结束一场学术会议,他尚未换装,时间对他而言,是宝贵的资源。在与记者同行的路上,他抓住点点滴滴的时间,剖析现代医学视角下人的整体健康话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们去医院挂号看病,候诊大厅分科明确具体。咳嗽去呼吸内科,心脏不舒服去心内科,需要做手术的情况去外科,手术发生了并发症,再去相关科室转诊……即便是在三甲医院,似乎没有哪个科室对一个病人的全身健康负责。
孙兴国(以下简称孙):是的,即便是在体检健康中心,收集到的数据也是来自各个分科的信息拼凑组合,而不是打破分科之间的壁垒,从整体上对一个人的健康作出统判。
我是从医生做起的。我认为,一位好的医生,应关注人的整体健康。医生是研究生命与健康的特殊人群,工作对象是病人,是一个活着的、生了病的整体人。医生的工作目标是把这个生了病的人的病治好。临床医生眼中看到的,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个患病的系统、器官、症状、部位、细胞、基因、分子、原子或更精细微观结构。
一个好医生必须从整体上正确地理解人体功能与结构。人体的综合调控机制随时间空间改变而变化,有规律可循。这不仅需要深入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应用生理学)、药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科学知识,还涉及广泛的数学、物理、化学、信息、调节、控制等相关基础科学知识,对人体功能和结构的调控机制更要有一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现代医学分科过细、过窄,各专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成为今天生理学、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的一大局限。
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可能只了解局部,导致片面、机械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限制了“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从整体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和“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健康水平”的防治疾病的根本职责。
记:从常识的角度来看,人的健康是一个整体,这显而易见。现代医学为什么反而忽视了“整体观”?
孙:在近代和现代西医以还原论、简化论为历史潮流的大背景下,生理学和医学从系统、器官、疾病等角度逐步细化,以至于背离人体整体。这种分割发展到今天,还真有点儿“不把人当人看了”!
现代西方医学及各个科学分支在广度和深度上逐渐展开,这当然带来了医疗进步和医学知识剧增,医生却因此陷入一种尴尬:明知需要把所有已有的知识综合成为一个整体,却无能为力。虽然获取资讯容易,但一个医科生受到教学和实践的限制,想要突破一个狭小的专业领域,掌握更多一点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坚定认为人的生命、健康、疾病、防治等,只能从整体水平分析探索。要实现预防疾病的健康有效管理,需要整体论,临床医学需要整体论,康复医学更需要整体论。从医学基础到临床各学科和分支学科之间亟须整合,健康中国所必需的人体健康管理、慢病预防、临床诊疗和功能康复等医学分支领域也亟须整合。
记:我看到一篇论文中,您把生命科学的未知性,比作生命的“黑盒子”。人体各个系统、各个脏器的功能,环环相扣,健康的人体像是一个自我融洽的小宇宙。有一种说法,科学对人类自身健康探索的深度,可能还赶不上对外太空的观测。
孙:人体由400万亿至700万亿个细胞组成,每分钟都有数以百万计的细胞死亡和再生。所有这些细胞的工作相互有序关联,自成浩渺。
我们人类的生命现象,其实是自然界最复杂的,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被现代科学认知。生命不是静止的,而是连续动态的,人体自身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同时又随时连续动态地与环境进行着交换。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中永不平衡,又永恒地趋向于平衡。这确实是一个接近哲学范畴的概念,就是国学而言的“天人合一”。
记:近年来,学科交叉、医学的整合趋势和转化趋势已非常明显,提出了多种多学科整合和转化模式。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的突破点在哪里?
孙:我用30余年创立提出的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以氧气需供代谢平衡为纲,以呼吸、血液循环、神经、代谢等系统联合一体化调控为基础,唯物辩证地看待医学的专业细化和整合,以人为本,两者并重。
整体整合生理学是医学的基础理论,整体架构非常复杂,以呼吸为表,血液循环是呼吸产生的基础,代谢是呼吸和循环的前提与目的。《整体整合生理学》首次一次性解释生理学一直悬而未决的诸多核心问题:胎儿为什么不需要呼吸?新生儿为何呼吸?人第一次吸气后如何实现吸-呼相互切换?血液循环参加呼吸调控环路的解剖结构?左心室功能如何调控呼吸?左心衰竭为什么会呼吸异常?等等。
整,即整理的整,是方法,是手段,是过程;合,即适合的合,是要求,是标准,是结果。这样做是顺应历史潮流,顺乎科学规律,顺合社会民意,有其历史和哲学的根据。最为关键的是,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就是探索真正从整体上对慢性病进行有效诊疗和管理的医学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