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范玉刚,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文化思潮和国家文化战略”项目首席专家,全国马列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读专家。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曾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省部级课题10多项,参与多省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评审。先后出版《睿思与歧误》《西方美学专题研究》《欲望修辞与文化守夜——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文艺学的境遇与范式转换》等专著10部。多次荣获中央党校科研优秀奖、研究生院优秀教师、研究生精品课奖。
近代中国探寻民族复兴之路的艰难求索,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探寻中国学术话语自主性的重要历史背景。在此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贯穿古今中西的视角、贯穿时代发展的脉搏、贯穿中国问题的导向,就成为衡量知识分子之担道意识与文化使命的重要标准。
作为培训和轮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中的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更要在理论修养、文化视野、思想格局方面具备深厚的学术底蕴。中央党校文史部的范玉刚老师,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
(一)
范老师出生于山东省临邑,幼年之时就深受齐鲁大地儒家思想的熏陶,对中华传统文化颇有向学之心。“君子慎独”“孟母三迁”的家庭教育,给范老师打下了厚实的儒家精神底色与文人气质情怀。1987年,范老师来到吉林上大学,就读于汉语言文学系。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大学校园,洋溢着对于知识的渴求,同时也激荡着文学、艺术和美的时代氛围。大学时代的他就已深刻意识到,中国欲寻现代化之发展就必须具备中西会通的视野。正是因为如此,他非常注重西方经典的学习,并借助文学进入了学术研究的殿堂。在大学期间,他发表的论文《新时期探索小说语言变革倾向初探》,以小说的语言艺术作为进路,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结构变化对于中国传统语言范式的变革,也分析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由于其独到的视角与开阔的思路,很快就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可以说,这篇论文开启了他面对中国问题,会通中西文化传统的研究路径。
1991年,大学毕业后的范老师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奋战在高等教育一线的中文系教师。两年后,他考取了陕西师范大学的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他的导师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尤西林。范老师在求学期间,不断深化对于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尤其关注西方现代性理论与文艺美学的结合视角,将文艺研究放在了一个更具历史感、文化感与全球性的思想语境当中,发表了多篇文章,如《庄子的技艺美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试析海德格尔技术之思》。从这些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会通中西的理论尝试。2000年,范老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成为黄克剑教授的首批博士生。在黄克剑教授的影响下,范老师更加坚定了融通中西、积极创新的学术信念。2005年,范老师的博士论文《睿思与歧误——一种对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审美解读》出版。这部作品虽然探讨的是海德格尔的技术美学思想,但是,通过引入中国传统形而上的“境界”之论,比勘海德格尔的“命运”之喻,思维辽阔,中西融通,引人深思。全书贯穿始终的对于技术时代人类境遇的深刻反思引发了学界的诸多关注。2014年,范老师出版了《西方美学专题十五讲》。本书以强劲的时代意识与美学意向,以历史化的叙述与文化间性的对话,集中展现了他多年融通中西文化传统的研究和思考。
(二)
2003年,范玉刚老师来到中央党校文史部工作。多年来致力推进中国文化发展研究的胸怀抱负,找到了一个最佳的施展阵地。在党校主体课堂上,范老师就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趋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品牌建设等主题,展开了丰富而深刻的讲授。为了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当代文化问题、价值问题的研究,2004年范老师进入山东大学文艺学美学中心博士后流动站深造。两年后,他又前往广西南宁市良庆区挂职。一年多的基层实践工作历练,使得范老师对中国发展的现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2008年他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欲望修辞与文化守夜——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出版。这部著作系统探讨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象,提出:在大众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导文化的发展,在全球舞台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这种现实关怀与民族本位的战略思考,恰恰体现了他身上始终如一的使命担当。我记得,当年我来到中央党校面试之时,范老师赠与我的就是这本专著。而今读来,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激越澎湃的心绪。作为中央党校的教员,学术研究是根基,而家国情怀、民族使命始终是思想创新背后更为深刻的价值支撑。正因为这样一种信念,我成为了党校的一员。在这一点上,我始终感念范老师的精神引导。
2012年范老师的专著《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文艺学美学话语重构》进一步推进了他对中国文化发展研究的思考。在他看来,卷入市场化逻辑的文化生产制造了越来越多的视觉奇观,却缺少内在的价值维度。对于走向现代化与世界舞台的中国而言,应加强开放语境中具备民族特色的审美话语建构。那么,如何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呢?面对这一问题,范老师将研究视野投向了更具实践意义的文化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在此后数年,他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实地调研,并参与不同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项目规划和评审。2015年,由他执笔的《中国文化及其产业发展战略年度研究报告》出版,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在他看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则是蕴蓄民族创新源泉和彰显中国价值与中国理念的重要载体。国际经验表明,文化及其产业发展体系的博弈,是国家整体实力的竞争。2016年,范老师出版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化强国”战略视野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该书获得中央党校科研优秀奖。这部专著从国家总体层面的“文化强国”战略出发,全面而系统地剖析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及其“文化强国”的价值指向。在他看来,“文化强国”战略体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征。这意味着中国正从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走向一个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强国。
(三)
可以说,范老师这么多年来的学术探索,体现了一名党校教员的思想情怀与使命担当。他对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不仅建基于深厚的理论分析,而且密切联系文化发展的实践,更加重要的是他对于中国文化话语建设的高度自觉。
作为一名党校的年轻教员,我时常苦恼于自己内心的浮躁。记得我曾跟范老师谈到这一问题,他听后淡然一笑,同我说起了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的一句话:“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碎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确实如此。对学者而言,想要坚守学术的尺度和学术的品位,不但需要心态的纯粹,更需要一种心灵的淡定和毅力。文化自觉,不仅是时代和国家民族的召唤,同时也是个人的自我期许。在范老师身上,我不仅看到了追求学术真理的勇气,也看到了他始终如一地为推进中国文化发展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中国文化的“根”与“魂” | 2015-04-20 |
傲雪求真 见史明道 | 2015-04-20 |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 2015-04-20 |
经典阅读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 | 2015-04-20 |
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 | 2015-04-20 |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 2015-04-20 |
迈入新时代 学习新思想 踏上新征程 | 2015-04-20 |
中共邀请全球政党一起开会受关注 | 2015-04-20 |
做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干部 | 2015-04-20 |
总书记缘何反复强调家风 | 2015-0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