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天下安。可以说,没有农业的牢固根基,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工业的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今后,虽然农业份额会下降、农村人口会减少,但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永远忽视不得。
得益于中央政策对头、措施得力,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持续稳定增长。然而,农业发展越是形势喜人,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一方面,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质量安全要求将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目前支撑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上涨、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突出,稍有疏忽大意,粮食生产就可能掉下来,农业基础就可能动摇。同时,国际上农业丰歉、投机资本炒作等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产生明显影响,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然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
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绝非易事,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此,必须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同时,随着今后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完善农产品进出口战略规划和调控机制,从长计议,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科学定位和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这篇大文章,任重道远,必须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贯穿现代化建设始终,遵循发展规律,增强忧患意识,持之以恒夯实农业基础。 (华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