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喻新安
郭庚茂书记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谢伏瞻省长在省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着力做强工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这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审时度势做出的重要决策,我们要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意义和必要性,弄清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着力点,推动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不断取得新进展。
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意义和必要性
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的,是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创新协同互动,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总称,它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服务功能全、带动就业多等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近年少有的复杂局面,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明显。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一揽子刺激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以出口为导向的低档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结构雷同、工业产能过剩、传统加工业过度竞争和扩张问题严重,中高档制造业落后局面未有改观。加上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先进制造业,就成为地方对宏观经济结构性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动适应,也是应对西方工业再平衡战略和世界制造业格局重塑的正确选择。
就河南来说,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则体现了工作思路、目标和方针的持续与提升。首先,它是对“工业化为主导”思路的持续与提升。2003年我省提出工业化为主导的“三化”协调思路,但什么是工业化,人们一度产生迷茫,有的简单用工业增加值比重衡量工业化的水平,“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明确了工业化的核心是制造业水平,工业化为主导的着力点更清晰了。其次,它是对“建设工业强省”目标的持续与提升。河南已成为新兴工业大省,曾提出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但在工作实践中盲目追求二产规模、过度依赖资源开发的现象依然存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较之“建设工业强省”,目标更聚焦,重点更突出,指向更清晰。再次,它是对坚持“新型工业化”方针的持续与提升。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的方针,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突出了新型工业化的要义,更有利于争创河南工业新优势。
不仅如此,河南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还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一,是河南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河南工业中重工业和资源性工业比重大,重型化特征明显,产业层次低,高端和终端产品少,制造业总体上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少等问题。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有利于破解河南工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工业层次,为基本实现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是河南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河南工业长期过度依赖资源和原材料工业,资源能源类行业占据了规模前10位行业中的6个席位。这种结构决定了工业投资规模大、沉淀成本高,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结构调整优化的难度更大。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有利于逐步破解河南工业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产业层次的优化升级。其三,是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河南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原材料供应、生态环境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加上国家在信贷投放、土地供给和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新要求,河南工业转型升级与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推行绿色制造,实现制造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河南就能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产业分工和转移过程中抓住机遇,赢得新优势,实现新发展。
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根据省内外的实践经验,河南要建设的先进制造业大省,基本特征是以高加工度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体,技术装备水平先进,集群化特征明显,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已形成竞争力强、带动力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工业体系。按照这个内涵,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主要目标,应当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河南的先进制造业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形成一批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的全国性制造中心和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为此,要努力构建和基本形成以高技术及新兴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体系,新材料、新型光电、电子信息、软件、汽车制造等产业的水平显著提高,先进制造业的规模在工业产出总量中的比重大幅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两型”工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河南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重点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高成长性制造业。高成长性制造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采用高新技术、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发展速度快、附加值高、能引起区域生产领域变革的制造业。从河南省情出发,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家居、食品、服饰服装等产业,重点抓好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大总量、提升效益。要依托中心城市,加快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建设,打造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集中财政、发改、工信、科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针对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环节,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上寻求突破,形成支持河南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组合,重点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切实解决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家新增投资意愿偏低的问题。
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重点。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建设体现技术升级换代的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新兴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突破生物制造产业关键技术,加速构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提升生物质能、太阳能产业技术和成本优势,积极发展风电、核电、地热能产业;突破电池生产核心技术,培育动力电池产业链,推动纯电动客车、电动乘用车等产业发展;发展新型合金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加快发展高品级超硬材料及制品,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突破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废物资源化利用、生态与生活环境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专业化骨干企业;以提升重大装备的高端制造和整机配套能力为方向,突破核心主机和关键辅机工艺技术。规划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加强规划政策引导,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促进企业集中集聚。
三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集中使用结构调整、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转型升级项目建设,促进项目尽快建成、投产达产、发挥效益。综合运用延伸链条、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手段,抓好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化解过剩产能,对冶金、建材、化工、轻纺、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提升。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品牌战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创意等对河南传统优势产业的渗透作用。以产业链延伸为主线,把靠近终端消费和技术前沿作为延伸的主要方向,积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设计、研发、销售渠道掌控、售后服务、系统解决方案等高端延伸。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安全环保等标准,关停资源消耗大、结构性污染严重的企业,倒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实现绿色、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着力点
河南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应当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创新驱动、着力产业集聚、着力开放带动、着力龙头培育。
着力创新驱动。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构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突出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推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培育高成长性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发挥科研机构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建设优势产业、先导产业创新联盟,加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高新产品,保障企业后续发展的技术能力和持续发展的技术供给。在重点产业领域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技术中心,引导企业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着力产业集聚。继续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统筹全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布局,突出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式发展,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主营业收入超千亿、超百亿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优势,按照产业链配套的要求,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产业集聚区,围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食品和纺织等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发展由企业堆积向产业集群转变,通过实施“聚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引导大中小型企业建立分工合作关系,提高河南产业的延伸度和链接度。产业集聚区发展要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充分发挥企业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积极性。
着力开放带动。抓住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机遇,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层次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大的龙头型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式引进,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的综合优势与外溢效应,大力发展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注意防范产业承接风险,着力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和水平,鼓励本地企业与引进企业开展产业链合作。引导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进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开辟出口新渠道,实现工业制成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作,实现共同发展与提高。扩大科技对外开放,提高科技创新运用能力,大力引进发展科技服务业。
着力龙头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在省内外开展资源、市场和产业链整合,努力提升大型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实施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更多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把建设大项目作为发展大企业的重要途径。依托龙头企业的研发、品牌优势与总装能力,延伸产业链条,补充链条缺环,强化薄弱环节,支持大企业与本地相关配套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技术合作关系。提高知名度和信誉度,适应绿色化、服务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产品向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和绿色制造转型,提倡企业由单一产品供应商向提供系统集成生产服务总承包转变。引导和扶持企业大力加强品牌建设,推动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进入全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行列。(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