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打开手机中的“支付宝钱包”,每日查看一下“余额宝”的收益,俨然一种颇为时尚的理财方式。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余额宝、微信理财通以及百度百赚等互联网理财产品都处于持续下滑区间,利率表上一根长长下倾斜线开始让人觉得有些“扎眼”。
“在较短的时间内,电商企业、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等领域内的翘楚企业纷纷涌入金融领域,国内已经出现支付、融资和理财三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一些标志性的互联网金融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卫在其提案中称,“2013年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元年”。关注这一现象的显然不止一位委员——大会刚刚开幕,互联网金融的“温度”飙升。
5000亿元“余额宝”不是金融创新
根据此前已经披露的数据,截至2月底,“余额宝”用户数突破8100万——超过A股股民的数量。根据相关统计,“余额宝”户均规模为6500元,意味着其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余额宝”客户数量、规模的飞速膨胀,催生更多类似产品在众多基金公司内遍地开花,使得货币基金迎来一次“蓬勃发展”的契机。有业内人士预测,目前我国全行业货币基金规模已突破万亿大关。对于如此迅猛的势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赵宇梓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在快速扩张中,金融风险也正迅速积累;若再不加以监管,互联网金融将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
赵宇梓解释说,目前类似“余额宝”的理财产品并没有提出任何创新模式,所谓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几乎都是将资金投放在银行同业存款,利率由银行和货币基金共同商定,“这就类似一种‘存款团购’,将散户们手中的资金归结起来,和银行协商一个较高的利率。”
这一做法会对金融秩序带来冲击。“现在吸引的大部分还是活期的钱,但是高利率最终会吸引定期存款的流入。”赵宇梓坦言,如果产生这一情况,那么银行将毫无疑问地陷入“钱荒”,“届时,银行只能也回到货币市场上想办法,进而影响贷款利率,首套房、教育贷款等利率优惠必定受到影响,最终民生、经济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对于安全性,赵宇梓同样表示担心:“按照目前发展态势,其规模达到1万亿元也是近在眼前的事情。”这样一个数字,相当于一个经营了几十年的中型银行规模,“成熟的风险管理需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逐步培养,而这正是现在互联网金融中所欠缺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也表示,“余额宝”的出现确实会发挥“鲶鱼效应”,倒逼银行创新;但风险历来与收益并存。他坦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宝宝们”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销售、宣传推介行为不规范、风险揭示不足及风险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有委员表示,银行业在上世纪末就曾走过这样一段“弯路”;如今,因为缺乏监管,“弯路”正在互联网上再次出现。
互联网金融应尽快回归“本质属性”
互联网金融管理的急迫性是不少委员的共识。作为业内人士,谢卫去年就曾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规范与发展递交了提案,但去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迅猛之势仍然超出了他的预判。他举例说,“余额宝”推动货币基金进入寻常百姓视野,但其宣传基本忽视了货币基金的风险特征,而直接将其收益宣传为“活期储蓄的菖菖倍”,“对这一违背金融销售管理办法的行为,监管当局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做出反应,凸显出当前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新业态的研究不够深入,对伴随其出现的问题性质认识模糊。”
他表示,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日渐趋同,业务综合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于是,原来分业监管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谢卫在他的提案中表示:互联网金融应回归“金融”的本质属性,遵循“风险管理是金融活动生命线”这样一个基本规律,这样的生命线不能因互联网的介入而放松。
这一建议,得到了赵宇梓的赞同,他表示是揭下互联网“神秘”面纱的时候了。“其实互联网金融并不神秘,现在不少企业似乎觉得沾上了这三个字,便找到了致富的金矿,这是很不正常的。”
两位委员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有着相类似的呼吁:
首先,应确保两个“一致性”:不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的持牌金融机构,只要其从事的金融业务相同,原则上就应该受到同样的监管;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线上、线下业务的监管也应当具有一致性。
其次,还应严格限定准入条件,提高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鼓励互联网企业在配备与传统金融机构同样水平的人才、设施、风控标准后申请金融牌照,“对于已取得金融牌照、资质优良、有信誉保障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创新行为给予积极鼓励和扶持;而对于未取得金融牌照而突破监管底线的企业,须给予重罚,进入监管黑名单,甚至可以导向行业禁入,若干年内不得申请相关资格。”
此外,谢卫还表示应当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投资者风险意识的培育,做好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
另据消息,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日前在发布会上已经表示:为了更好地促进“余额宝”等互联网基金的健康稳定发展,证监会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基金风险管理和互联网销售基金监管的有关规则。
所谓的“理财神器”有望被套上“安全紧箍咒”。 本报特派记者 徐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