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04年,国务院决定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联合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引进CRH5型动车组制造技术,开启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新纪元。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已经完全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目标,成功研制出250km/h速度等级,最先进的CRH5型动车组,成功研制了CRH380系列高速动车组,高质量地完成了世界首个高寒动车组CRH380B的研制。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我们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道路,跻身世界一流。总结和弘扬在高速动车组研制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不仅是进一步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更加自觉地加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更加自觉地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增强企业软实力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弘扬中国工人精神,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高速动车组研制精神的文字表述是“世界一流、舍我其谁的担当信念,创新求实、百折不回的进取精神,超越自我、拼搏奉献的坚韧意志,如履薄冰、严谨踏实的品质追求。”这段文字分别从担当的信念、进取的精神、坚韧的意志和品质的追求四个维度,完整准确地概括了中国高铁建设以来,围绕动车组研制,战胜重重困难和障碍,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价值追求,及其在实践中呈现的典型特征,具有坚实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基础。
以近年来国民经济以及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为背景,植根于企业为推进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而创新奉献的土壤,来源于对世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世界一流动车组的实践过程,展现了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以国家建设为己任,创新求实,拼搏奉献的胸怀,浓缩了高铁建设过程中典型群体的典型事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丰厚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工人精神的典型代表。
世界一流,舍我其谁的担当信念。中国北车是我国最负盛名的轨道装备研制集团企业,旗下所属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前身长春客车厂是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重点企业。作为共和国长子,长客与生俱来地形成了以振兴中国轨道装备制造产业,推进铁路和城铁建设发展为己任的担当信念。始终怀揣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研制世界一流轨道装备,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推进发展的梦想。
创新求实,百折不回的进取精神。高速动车组研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对于传统的铁路客车,实现了由机械传动向信息化系统网络控制质的飞跃,同时对高速运行条件下转向架尖端技术,高速运行、高风阻、高扭力条件下,不同材质的高精度、高强度、高平整度尖端焊接技术,极端气候条件、极端运行条件下,确保正常、安全运营的保障技术等都提出了特殊要求。我们经历了一个从不认识到认识,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也经历了从理想到现实的严峻考验。经历了在解决引进技术先天不足、水土不服的诸多磨难过程中实现再创新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支撑我们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就是那种创新求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超越自我,拼搏奉献的坚韧意志。高速动车组的研制绝不是简简单单地引进一个产品,引进一套图纸,建设几条生产线,实现外国技术国内生产。而是要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从根本上提升中国高速动车组研发、制造水平。除了高标准、高起点,引进、消化、吸收世界最先进的动车组研制技术,实现再创新,还必须从思想观念、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人的素质等方面进行自我改造,实现自我超越,打造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软实力。
作为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要研制世界一流高速动车组,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就必须对自己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把找问题、找差距,不断提升自我作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围绕构建新的观念体系,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我们深刻认识到,应对现代化、信息化的产品,用大会战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研制现代化产品要求不相适应。强调适应研制现代化的产品,建设现代化的企业,树立现代化的思维,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果断地进行企业组织机构改革,突出解决研制生产过程的主要矛盾,为推进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主观条件。
如履薄冰,严谨踏实的品质追求。高速动车组是高速行驶的载人设备,稳步提升产品质量,源于企业产品的本质属性,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刚性要求,也是关系到企业前途、高铁声誉、社会稳定,必须常抓不懈的战略工程。我们如履薄冰,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保证体系,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实践活动。
坚持统筹规划,标本兼治,构建确保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强化源头治理,严格过程控制,持续提高产品质量的管控能力。建立了规范标准的管理体系,规范了上万个工艺质量标准,完善数以千计的工作流程,建立了质量实名制管理体系及关键、特殊工序操作者质量档案,严格动态考核,提高质量管理标准,严格过程检查和控制。加强硬件建设,建设了包括国家工程实验中心、高速车研制中心在内的一系列世界一流研究的研发、制造基地,应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保证动车组质量。从管理机制上建立和实施了人才培养战略,实施了专家、拔尖人才、操作师等一系列激励政策。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奋斗,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圆满完成了中国高铁建设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