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信用评级预防 投资“热伤风”
//www.workercn.cn2014-06-12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信用评级预防 投资“热伤风”

  魏鹏举

  如今,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文化产业成为投融资的热门行业,这无疑是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增长的大好时机。在这个重要的关键点上,一定要防止出现信用不适可能导致的文化投资“热伤风”。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准口径统计,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中长期本外币信贷余额达1574亿元,较年初新增419亿元,同比增长36.28%,高于同期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平均增速26.98个百分点。如果按照包含了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等在内在宽口径,根据相关银行各自的披露,到2013年末国内相关信贷规模至少已经达到4000亿元的规模,2014年初的文化产业信贷规模的放量更快。除了金融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规模迅猛增长,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专项投入也非常惊人。按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至今,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投资基金的支出规模也超过了1000亿元的规模。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在短期内集中进入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领域,社会投资风险的几率急剧增大,政府投入的绩效评估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我国亟待启动文化企业信用评级机制。

  建立文化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可以有效地规范文化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中国文化企业的成长大致有两个路径,其一是文化体制改革中转企改制的各类国有文化企业,其二就是在市场中由各类社会资本创办的文化企业。前者先天不足,后者后天不足。信用评级机制的建设可以促进改制文化企业适应市场化运营的要求,完善现代企业治理,也有助于推动市场化发育起来的非公文化企业快速成长为有竞争力的、规范成熟的市场主体。

  建立文化企业信用评级机制,是保障存量文化产业投资安全、提升政府文化产业投入绩效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如果文化企业的运营或财务管理出现问题,最直接的危害是现有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加剧,以及政府投资的负面效应凸显。长远来看,则会根本损伤社会投资的信心,也会导致政府投入预算的大幅度压缩。应在中国文化产业基本面目前总体向好的时候,抓紧时间启动文化企业信用评级工作,防患予未然,通过信用问责倒逼文化企业提升其运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建立文化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对于加快文化金融合作,建立多元多层次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具有深远意义。今年3月,人民银行与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这个意见得到各级政府、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文化行业的积极反应。建立并启动文化企业信用评级是实现文化金融合作共赢的关键工作和长效机制。只有如此,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才会顺畅高效,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会进一步降低;也只有如此,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才可以将现在的零散的试探性业务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标准性业务;唯有如此,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才会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合理,更有效率。

  建立文化企业信用评级机制虽然紧迫且意义深远,但切不可急功近利草率推进,需要认真研究和细致论证。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