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两封公开信,让两位地方官员一时间成为舆论的焦点。河南省郑州市某网友日前通过网络发表《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质疑政府治霾不力,郑州市长马懿随后也在政府官网以公开信的形式对群众的关切给予充分回应。湖南省平江县原县委书记田自力因环境群体性事件主动辞职,日前他也在当地政府官网发表公开信,反思自己主政期间在某火电项目上的功过。
无论是平江县委书记的辞职,还是郑州市长被质疑,都体现了一点:环境保护正逐渐成为影响官员政绩甚至是“乌纱帽”的重要因素。
同时,从上述官民互动中能看出,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正越来越受到官员们的重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正在地方政府的决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面对人人关切的环境问题,能否回应、如何回应,考验着地方官员治理污染的决心和态度。可喜的是,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政府官员的沉默不语或敷衍回应,而是积极回应民意的虚心与诚恳,是对政府短视行为的深刻反思,是对污染治理工作的郑重承诺。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相信没有哪位地方官员不清楚。但在长期不正确的施政理念和政绩观驱使下,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把环境保护抛诸脑后,把GDP看得比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还重要,以至于一些环境问题十分严重,长期得不到解决。
由此,很容易造成这样一种后果,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只要项目有污染,即使环境影响并不大,或者污染可控,公众也会强烈反对,最终导致一些项目不得不取消或停建,主政者的政绩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013年12月,中组部下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完善考评制度,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指出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各地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即将实施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也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当然,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但落实的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检验。在当前各地的实践中,环保考核已经不算新鲜,“一票否决”也不少见,但考核是否能对官员任用产生实质影响力,是否能给追求绿色发展的官员加分,是否能让治污不力的官员下马,都还要打个问号。因为在有些地区,不乏环保考核大棒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现象存在。
所谓“治污先治吏”,各级地方官员要切实行动起来,完善决策制度,加大环保力度,以治污减排成效取信于民。否则,不仅政绩得不到积攒,已经取得的政绩也很难保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