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走向“世界历史”视野的经济学
顾海良//www.workercn.cn2014-11-26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对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

  《资本论》第1卷是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对象的。当时,德国有些读者认为,英国的事情不是欧洲的、更不是德国的事情。马克思却认为:“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实际上,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就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也认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的基本结论就是:“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到19世纪70年代初,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一直是以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为主要理论取向的。

  开启“世界历史”视域的经济学研究

  19世纪70年代初以后,马克思一方面继续关注《资本论》第1卷的修订完善和第2卷手稿的写作,另一方面也拓展经济学研究视域,转向以“世界历史”为主题的经济学研究,这显然是对当时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回应。

  1873年到1875年,马克思研读了诸如《古代和当代俄国的劳动组合》《蒙古入侵前俄国历史上的社会和国家》《俄国的土地制度》等著作。1877年到1880年间,马克思进一步阅读了《南斯拉夫人的家庭公社》《俄国北部农村社史概要》《俄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土地占有制和农业》《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等著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读了《原始制度史讲义》《印度和锡兰的亚利安人村落》《法兰克法和罗马法》《不列颠的原始人》等著作,做了详尽不一的摘录。这些孜孜不倦的研究,使马克思对当时东方社会的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其社会发展的问题、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向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过渡的问题,从“世界历史”视域上做出了新的广泛的探索。马克思晚年留下的《民族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及一些书信手稿,就是这一研究的丰厚的理论遗产。

  “世界历史”视野经济学的意蕴

  经过19世纪70年代的研究,马克思的观点有了极大的变化,他曾质疑俄国革命者:“俄国为了采用机器、轮船、铁路等等,难道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工业的孕育期吗?”他相信:“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资本主义生产和非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成为“世界历史”视野经济学研究的基本事实和显著特征。

  马克思认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资本论》第1卷中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讲的是西欧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这种特定的资本原始积累,不一定会在所有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重演。马克思曾表白:“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我们有时在给马克思“过多的荣誉”的时候,确实也让马克思蒙受了“过多的侮辱”!对“世界历史”视野的经济学研究,进一步廓清了《资本论》有关理论原理的意义。

  以“世界历史”为主题的经济学研究,改变了以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单一背景的研究取向,转向对“同时存在”的世界经济关系,亦即世界经济关系总体的研究。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对马克思提出的课题应做出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回答。(作者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