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易纲
//www.workercn.cn2016-09-30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前不久,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成功举行。杭州峰会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合作指明了新方向,在推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演变,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杭州峰会举办的大背景是中国经济金融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力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此背景下,中国推动杭州峰会就宏观政策协调、国际金融架构、普惠金融、金融部门改革、绿色金融等领域达成了多项重要成果,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一、为“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贡献中国智慧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2009年匹兹堡峰会上将“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确立为共同增长愿景。此后,历届G20峰会均围绕这一愿景展开讨论,G20各项工作也均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开展。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能否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是衡量G20机制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能否为“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作出实质性贡献是评价一届G20峰会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下行风险持续存在的背景下,中国团结G20各国共同应对全球风险与挑战,就如何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达成一致,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中国智慧”。

  “多管齐下”共促全球经济增长。今年以来,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显著增加,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之一,必须有所作为。为此,中国密集做主要国家工作,协调G20各方求同存异、凝聚共识,最终各成员国承诺“各自以及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改革政策”,以“增强信心,维护和增进复苏”。这一共识是G20近几年来首次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上取得重大突破,对于增强信心和稳定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还推动G20首次对各成员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作了全面评估,并承诺将“继续研究G20在必要时可采取的适合各国国情的政策措施,以支持增长和应对潜在风险”。中国将包容性增长列为杭州峰会的一项重要议题,首次推动G20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首次强调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首次大力构建发展中国家深度参与G20峰会的有效机制与参与方式。G20成员国承诺,“将确保经济增长的益处惠及所有人并最大程度释放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增长潜力”。在此基础上,G20杭州峰会发布《杭州行动计划》和各成员国2016年增长战略,将各方共识进一步转变为具体、全面的行动方案,为全球经济注入了崭新的增长动力。

  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相似,当今的全球经济也面临供给和需求两侧问题,且主要矛盾在供给侧。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大力倡导G20加强结构性改革顶层设计,经过多轮磋商,最终形成《二十国集团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的文件,主要包含9大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48项指导原则和一套指标体系。G20成员在制定未来改革计划时,将可参考该优先领域和指导原则,而国际组织也将通过定期更新结构性指标变动情况,助力G20识别政策缺口和监测改革进展。

  主动遏制竞争性贬值,密切开展汇率沟通。今年年初,全球外汇市场出现波动,一些媒体猜测G20会不会出台汇率协调措施,炒作“新广场协议”。尽管这一猜测不切实际,但也反映了当时确实存在一些国家汇率竞争性贬值的苗头。为此,在中国和主要国家的推动下,G20各方重申“将避免竞争性贬值和不以竞争性目的来盯住汇率”,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向外界释放了强烈的信号,既是对G20成员自身的行为约束,也对非G20成员起到表率作用,有利于消除对爆发“货币战争”的担忧。同时,中国还推动G20首次承诺“就外汇市场密切讨论沟通”,这是以前没有使用过的表述。其实,G20本身就是一个全球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平台,一直也都在对汇率问题进行讨论沟通。但此次明确指出外汇市场,体现了G20对汇率波动的高度重视,并突出了G20成员间相互通气的重要性。在杭州峰会上,这些表述得到各国领导人的认可和重申,标志着G20在汇率问题的沟通和协调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二、为更加合理和更可持续的国际货币体系贡献中国方案

  2015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进程,中国与各主要大国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各国普遍期待中国在这一议题上继续发挥领导力。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专门就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达成多项重要共识,强调国际金融架构正不断演进以应对在规模、范围和多样性方面都在发生变化的挑战,美国欢迎中方在国际金融架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以应对全球经济挑战。与此同时,主要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全球出现了资本流动和汇率的剧烈波动,G20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有强烈的意愿加强对国际金融架构问题的讨论,推动必要的改革。中国审时度势、主动谋划,在G20各国的支持下重启了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并推动各方制定了全面、完整的讨论议程。

  扩大SDR使用。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后,进一步提高了SDR的代表性、稳定性和吸引力,为国际储备货币提供了新的选项。借助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和担任G20主席国的良机,中国推动G20各方在杭州峰会上就支持研究扩大SDR的作用形成重要共识,包括探讨以SDR作为报告货币和发行SDR债券问题,并率先垂范,公布了SDR计价的外汇储备等数据,批准世界银行进入中国银行间市场发行首笔SDR债券,取得积极反响。

  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改善资本流动监测和风险防范。2015年以来,全球资本流动波动加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面临资本外流的压力,亟须完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核心的全球金融安全网。全球金融安全网包括全球、区域、双边及各国储备等多个层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非总体资源不足,而是各层次之间缺少协调、资源难以整合。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IMF第三大成员国和清迈倡议多边化最大出资国之一,成功促成IMF与清迈倡议多边化开展联合救助演练。G20杭州峰会呼吁其他区域金融安排与IMF开展类似合作,提高全球金融安全网的有效性。此外,从危机预防角度出发,在中国大力倡导下,G20就完善资本流动风险早期识别和预警达成共识,并通过总结国际经验,为各国化解资本流动风险提供参考。

  保障IMF资源充足性,完善份额和治理结构。2016年1月,IMF的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正式生效,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得以大幅提高,中国的份额排名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在此基础上,各国开始讨论如何推进下一步改革,即完成第15次份额总检查。为推动IMF治理机制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中国主动与IMF开展技术磋商、与各方加强协调,推动G20杭州峰会为第15次份额总检查的合理时间安排及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份额占比的改革方向作出了明确指导。同时,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的局面,中国与IMF及G20还就IMF资源问题进行密集沟通协调,成功推动各方在杭州峰会上明确支持延续成员国与IMF的双边和多边借款协议,并呼吁IMF成员国广泛参与,以保障IMF现有贷款能力,确保IMF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能力。

  领跑全球发展绿色金融。如何调动金融体系的力量,促进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增长,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在这方面,中国是发展绿色金融的领跑者,并已产生了全球影响。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为中国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实践方向。今年,中国创新性地将绿色金融理念植入G20议题,与各方共同建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获得了热烈反响和广泛支持。在各国资源禀赋和发展重点不同的背景下,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研究小组在尊重各国国情的基础上提炼出绿色金融的核心内涵,明确绿色金融的定义和范围,为进一步分析绿色金融的挑战与应对打下了基础。同时,G20绿色金融小组对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类总结,提出了外部性、期限错配、定义缺失、信息不对称、环境风险分析能力不足等主要挑战类别;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系列可选措施,各国可考虑采用适合自己国情的措施,以提升金融体系动员私人部门绿色投资的能力。在研究小组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开始考虑规划和发展绿色金融,显示了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峰会前夕,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致力于推动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推动完善国际主权债务重组机制。有序的主权债务重组对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护债权人利益至关重要。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债权国,完善主权债务重组机制符合中国的切身利益,也符合G20各国的共同利益。因此,中国根据主权债务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议题并推动相关成果,促成各方在G20杭州峰会上重申对在主权债券中引入加强的集体行动条款和同权条款的支持,并欢迎巴黎俱乐部作为全球官方债权人的主要协调机制,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讨论一系列主权债务问题和持续吸纳更多新兴市场债权国。

  三、为推动国际金融部门改革贡献中国力量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原有金融监管规则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在2008年华盛顿峰会上,G20承诺对全球金融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加强导致危机的薄弱环节。在G20领导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引领各标准制定机构对全球金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使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韧性得到显著增强。中国作为G20和FSB成员,深度参与了各项改革政策制定工作。特别是去年底接任G20主席国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开放且具有抗风险能力的全球金融体系,为促进全球金融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推动和引导有效宏观审慎政策实施,防范危机于未然。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未能从系统性、逆周期的视角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和传播,因而加强了对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视。中国在危机爆发后就开始对危机原因进行反思,并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来防范系统性风险。今年,中国推动G20和相关国际组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各国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将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解决“大而不能倒”问题,构建有效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为此,G20要求FSB等研究制定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方法和监管要求,并承诺落实FSB《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机制核心要素》,以实现这些机构必要时的“大”而“能倒”。中国长期以来深度参与标准制定过程,且高度重视金融机构处置机制建设。今年,中国进一步加强了与FSB的沟通,呼吁G20各方加快落实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并积极在国内推进相关国际标准落实,起到了表率作用。

  推动改革实施,及时总结改革效果,继续推动监管改革。危机后制定的各种新标准、新政策需要各国纳入国内监管框架才能成为具有约束力的规则。今年,中国与FSB及其他各方合作,强调要推进改革的全面、一致和及时实施。FSB向杭州峰会提交了改革实施与效果报告,总结金融改革的进程和挑战。在推动改革实施的同时,中国还推动G20继续完成金融监管框架剩余重要工作,应对金融体系出现的新的风险和脆弱性,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助推普惠金融,为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原则、升级指标体系。在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同时,中国也一直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习近平主席强调:“发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要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近年来,中国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发展较快,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国际社会也逐渐认识到普惠金融对于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顺应这一趋势,中国将普惠金融列为今年G20重点议题之一,推动杭州峰会讨论通过了多项成果。

  中国推动G20发布高级原则,力推数字化时代的普惠金融新理念。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但国际上还缺乏统一的原则性指引。在中国的倡议下,今年G20制定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得到了各方积极响应,填补了这一重点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也向世界分享了“中国经验”。

  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是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尺,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支撑金融创新。今年,中国与G20各方一道在杭州峰会上推出了升级版的《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更好地反映了普惠金融新的发展趋势,并承诺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准确度和透明度。

  构建“三支柱”评估框架,促进各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支持对象,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是普惠金融工作的核心领域之一。杭州峰会上,G20正式宣布出台《G20中小企业融资行动计划落实框架》,用于营造有利的监管环境,促进竞争,以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G20杭州峰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G20机制的长远发展和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夯实了基础,在G20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将以杭州峰会作为一个崭新的起点,让G20从杭州再出发,巩固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平台的地位,推动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我们有理由相信,G20将在杭州峰会规划的宏伟蓝图指引下,继续携手共进,直面挑战,加速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全球经济。(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