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尽精微 致广大
——谈中国最高美术学府之魂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高洪//www.workercn.cn2014-02-25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央美术美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18年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这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机构的先驱。历经近百年的奋斗历程,这所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名校。什么是支撑这所学府百年历程的灵魂所在?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也就是建校95周年之际,我们梳理95年办学传统,将这所学府的精神凝练为:“尽精微,致广大”,并将其立为校训。

  “尽精微,致广大”出自《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故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徐悲鸿先生从中选取并概括了“尽精微,致广大”一语,用于指导学生素描训练与绘画造型,提出要通过素描训练把一个粗糙的人变为精细的人,变为明察秋毫的人,变为能够从大的关系中把握要害的人,变为眼光远大、志向远大、胸怀远大的人。历经近百年的风雨,这一传统和精神一支浸透在历代美院人的艺术生命中,并传承至今,也体现在今天美院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

  历代大师的艺术品质融入了“尽精微,致广大”

  自蔡元培等先驱倡导创立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之初,这里便吸引了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常书鸿、庞薰琴、闻一多、艾青、朱光潜等众多近现代艺术大家和学者担任教职。中国共产党于1938年发起创立的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是中央美院前身的另一部分,这里集中了江丰、力群、胡一川、王式廓、王朝闻、罗工柳、彦涵、张仃等一大批怀抱革命理想和追求光明的美术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院汇聚一支数量众多、思想活跃、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中国美术界最杰出的美术创作和教学研究大家:徐悲鸿、蒋兆和、吴作人、董希文、李可染、叶浅予、李苦禅、滑田友、刘开渠、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等。大师汇聚,使中央美术学院形成了一支中国顶尖的艺术人才队伍,创造了中国美术史上不朽的经典,也带来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高峰。

  历代美院人使命征途承载着“尽精微,致广大”

  96年前,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们开办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怀着“以美育代宗教”的理想,创造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纪元。70多年前,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以救亡图强为己任的艺术家们聚集在延安宝塔山下的鲁迅艺术学院,翻开了党领导的人民美术教育的新篇章。60多年前,迎着新中国的曙光,中央美院的师生们抱以“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念与情怀,开启了新中国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的新时代。30多年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历磨难的中央美院师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借鉴世界文化的成果,开辟了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新天地。10多年前,进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中央美院的师生审视国际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新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构了“全学科、大美术”的办学格局,全力跻身世界一流高等美术学院之列。

  在探索高端人才模式中实践着“尽精微,致广大”

  在96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央美院从过去的“师徒相传”的工作室制,到现在“宽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以独特、科学、系统的基础课程体系,通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和广泛的理论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人文综合素养,为艺术人才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厚的人文修养基础。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工作室制、导师制等培养方式,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加强师生互动,挖掘学生潜能,培养专业研究素养。有跨学科广泛交叉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更加开放的视野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增强学生艺术创造的思想性和想象力。这一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制,重视古今中外艺术传统的继承,倡导朴素、求实、精益的求学精神和治学态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采风、写生、社会实践、艺术考察、实习等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从民间、自然和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形成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创作观念;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通过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高校与国外相关机构等多种合作方式,开发共享精品课程资源,组建优秀教师团队,探索协同育人方式。

  服务社会的现代进程中彰显着“尽精微,致广大”

  新世纪以来,中央美术学院把握机遇,快速发展,建立健全服务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学科体系,已由造型艺术为主的“纯美术单学科”发展为“全学科、大美术”具有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艺术人文四大专业板块的综合美术学科结构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持发挥专业领域的引领作用,建构了具有中央美术学院特色的现代形态高等美术教育,为在新形势下服务社会奠定了基础,参与了国家和地方重大主旋律艺术创作、城乡建设、生态环保、信息化建设、工业产品设计、生活产品设计、交通工具和轨道交通设计、大型国际赛事和展会设计等一系列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相关的重大项目,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还以高度国际化与高度自主性并重的姿态深入推进美术教育交流,全面发挥国际影响力,通过中外艺术家教与学,把世界优秀艺术带到中国,把中国优秀艺术传到世界,以鲜明的中国特色、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成果,获得了国际美术教育界同行的高度赞赏。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