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危旭芳//www.workercn.cn2013-10-14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考察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生产力应当是人们认识、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的综合能力

  从生产力的内涵深化和功能拓展来看,回顾经典理论我们知道,生产力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物质生产基础,是人类利用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本质上反映了物质生产过程中人对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从这三者与自然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保护环境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互动关系不言而喻。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内涵已不断深化,外延也呈现不断拓展的趋势;同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不断变化,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生产力发展不仅包含数量扩张,而且经常发生质量和结构变化。从生产力对自然的作用来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发生功能升级,即在大幅度增强原有功能的同时出现新的功能。着眼于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除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之外,在生产力内部已逐渐生成了一种保护自然的能力(包括生态平衡和修复能力、原生态保护能力、环境监测能力、污染防治能力等)。因此,现代和未来生产力应当是人们认识、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的综合能力。这四种功能的整合,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力。

  实现经济和环境共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立足国情的必然选择

  从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力的现实来看,实现经济和环境共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立足国情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者共赢就是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保护环境,全面而相对均衡地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在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上,我们曾经有过片面的认识,认为两者是对立的,也付出过惨痛的代价。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关系,保护环境并不意味着必然牺牲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也并不代表就要牺牲生态环境,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国内外的许多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明显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以史为鉴,摒弃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单赢共损模式,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绿色经济、生态技术、可循环能力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平台

  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在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中,绿色经济、生态技术、可循环能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平台,本质上也成为发展空间的争夺。美、德、英、法、日、韩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已走在世界前列,生态领域的民间投资非常活跃,近年也在其巨额经济刺激方案中为发展绿色经济预留了大量资金。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又进一步阐述了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战略地位,足以显示党中央和全社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理性,承载了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和理性思考;同时更是一种工具理性,作为当前可实际应用的治国理念和手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领域投资,能大大增强我国的“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增强有效利用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具体到产业发展来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越好,对于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就越强。将生态理念贯彻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之中,推动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将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增长点。

  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例,伴随现代产业部门之间的升级融合趋势,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的功能将由单一向多元拓展与深化,与其他产业间的分工边界也日趋模糊化,并催生出新的分工链条和业态。如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形成旅游农业、创意农业、文化农业;现代农业与航空、生物技术渗透形成航空育种农业、无土农业;现代农业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形成精准农业、信息农业、模拟农业等。此外,推进有机农业、平衡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依托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等,都不失为实现经济与环保共赢的明智之举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广东生态文明促进会理事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