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幸福社会如何实现
——有关幸福社会的价值哲学研究
周树智//www.workercn.cn2013-11-05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幸福是什么”?“幸福社会又是什么”?“你的生活幸福吗”?“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些问题都是目前社会上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当然,哲学工作者不能只是在象牙塔里闷头只读圣贤书,冥思苦想玄想,自从1845年世界劳苦大众的导师马克思提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名论断之后,人类哲学研究开始发生根本转折,哲人们纷纷走出象牙塔,深入到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里,“生活幸福” 或“幸福生活”这样的大众世俗话题,“幸福社会的价值哲学研究”也成了哲学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当然,哲学不仅源于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而且高于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所以,它才能担负起指导社会大众改变世界的重任。

  “幸福”,首先是每个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的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虽然每个人对生活幸福或幸福生活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都不同,但是大家都一致认为生活幸福或幸福生活是每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这是人类的共性,是由人之本性所决定的。传统哲学从人的意识观念或心理精神层面规定了人之本性和幸福概念的含义,认为幸福就是人的快乐、完善和完美,这当然是对的。马克思的新哲学进一步从人的生命活动的层面揭示了人之本性和幸福概念的含义,认为人的肉体生命的再生产首先规定了人的自然属性和身体健康是人的首要幸福;其次,他人肉体生命的生产和人们的合作活动规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社会性的劳动生产、经济交往、政治法律交往乃至世界交往是人生更广大丰富多彩的幸福;再次,至于人的知、情、意、心理和精神生产则是人的自然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映象,它们规定了人的精神属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最崇高的幸福;最后,人之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性归一,就是人的社会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性是人之为人最根本的规定性,人的物质实践活动贯穿于人的三性活动的方方面面和自始至终,可谓一以贯之,使三者合为一体或一体化为人的属性,因此人的社会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幸福,劳动光荣,实践伟大。

  “幸福社会”或“社会幸福”,当然是每个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的个人必须关注和研究的大课题。其实,“幸福社会”或“社会幸福”也是由人性决定的。只不过马克思之前哲人们大多只看到人的意识观念或心理精神这种抽象的人性,可能因为人和动物相比较很明显突出的特点,就是人因有意识、会说话、识文字、知历史而成为万物之灵的缘故吧。例如,马克思之先的哲学大师黑格尔“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哲学大家费尔巴哈虽然提出人是有自然肉体的自然属性的“自然人”,但他把人的“绝对本质”也理解为“理性、情感和意志”,可见,他们都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 他们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人类社会历史事实,即人的思想意识活动是人脑肉体的活动,人只有肉体生命活动存在,人的肉体大脑才能进行思想意识活动,而人只有先解决吃、喝、穿、用、住、行的物质生活生产实践问题才能保住生命,人的肉体大脑才能进行思想意识活动。

  马克思前进了一步的地方,就是他发现了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人类社会历史事实,从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人类社会历史事实出发,对人性作出了新补充。他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人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现实个人的幸福生活必然是由现实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马克思形象地把“社会”比喻为庞大建筑物,地基是人们的物质生产关系总和和人们的物质生产力实践。人们物质生产关系总和之内人们的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它一方面把人之外的自在自然物改造成人化自然物或人工之物,一方面使人化自然物或人工之物成为人类社会的现实自然界或现实自然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人们的物质生产力和人们物质生产关系总和一起构成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经济基础或现实基础。马克思概括“上层建筑”为人们的政治、法律规范及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人们之间的社会矛盾发生是必然的正常的。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有两大类,一类是人们的物质生产关系不适应人们的物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们必须适时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人们的物质生产力实践发展;一类是人们的社会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规范及意识形态不适应人们的社会物质经济基础或现实基础的变化,人们必须适时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规范及意识形态,以适应和保障人们社会物质经济基础或现实基础的变化,这是人类社会历史运行发展的两大规律,当然也是“幸福社会”或“社会幸福”构建的两大规律。

  “幸福生活和幸福社会如何实现?”这是和我们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现实价值哲学问题。各国国情不同,幸福生活和幸福社会的实现路径自然不同。就我们中国而言,我们首先需要看清影响我们生活不幸福的社会问题,其次应分析产生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所在,最后,必须找到出务实求实的办法,具体落实实现之。这里简要说明一下几个突出问题:其一,修身养性。古人十分重视,今人大大忽略不好。修身养性应从“诚信”入手,诚实守信,说真话实话,言之有信,既是做人之基,表明一个人自信自立;又是人与人交往的纽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其二,家庭伦理要重建。只有重建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兄弟姊妹悌携、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才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其三,构建法治社会。当今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尚能适应和促进人们的物质生产力实践发展,但一些单位一把手个人权力高度集权的体制却与市场经济体制很不适应,腐败蔓延,公民权利受损害,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因此必须改革现行体制。其四,建设生态文明。现在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已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天地人合一与以人为本的务实、求实、实干、包容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作风,今天我们只要继承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作风,就一定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幸福社会和生活幸福的崇高理想。

  (作者系西北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