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看气象法在白山黑水如何实施
徐隽//www.workercn.cn2013-11-13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图为建设在城市中的气象监测设施。

  本报记者 徐 隽摄

  当人们每天收看天气预报,根据出行指数、洗车指数、穿衣指数安排第二天的生活时,已经不知不觉地与气象打起了交道。

  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施行,我国气象事业从此步入依法发展、科学发展的轨道。13年后的2013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气象法执法检查组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带队,首次对气象法开展执法检查。记者随同检查组前往黑龙江,实地了解气象法在白山黑水间的实施情况。

  气象预报为黑龙江抗洪抢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月20日凌晨5时,在黑龙江下游干流的抚远水文站,工作人员报告:水位87.49米,低于警戒水位0.01米。至此,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干流均全线退至警戒水位以下。8时,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布消息:终止防汛Ⅲ级应急响应。三江抗洪抢险取得全面胜利。

  回首这个夏天,黑龙江人过得不容易。进入8月汛期后,黑龙江全省降雨频繁,嫩江、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部分中小河流水位纷纷超过警戒线,洪魔不断冲袭堤坝……

  “摸不准‘老天爷’的脾气,抗洪抢险就成了‘瞎子摸象’,因此,在抗洪抢险的前线指挥长身边,随时可以见到气象预报员的身影,几时下雨、雨量多大、几时雨停,要靠他们及时作出预报。”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向执法检查组介绍,气象预报为指挥部正确决策、准确指挥、高效调度提供了服务保障,为打赢抗洪抢险战役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黑龙江,气象事业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森林生态大省,依靠气象预报指导农业生产、防范森林火灾的任务十分繁重。

  黑龙江省气象局局长杨卫东讲述了他感受最深的一件事:2012年,黑龙江省发生春旱,很多人担心干旱持续,全年粮食收成将受影响,不愿承包土地。结果,气象部门准确预报:当年黑龙江降水量将处于正常水平,不会发生大的干旱灾害。农民像吃了“定心丸”一样,正常安排农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

  哈尔滨市副市长张万平从来没有想过,居住在中国最北边省份的黑龙江人还会遭遇台风。“起初,接到气象部门的预报,感到难以相信。但我们尊重科学,启动了应急预案,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中小学推迟开学、城市里强泵开机排水。现在看来,多亏了气象部门准确预报2012年的‘布拉万’台风,使哈尔滨避免了重大险情。”

  杨卫东说,每到高温干燥的防火季节,气象部门都会组织人工增雨,以降低林区的火险等级。一旦发生火情,将及时提供火场天气预报,“打火最讲究风向风速,只能选择风小的时候,追着火打,一旦相反,就可能发生人员伤亡。”

  气象投入逐年增加,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如此重要的气象事业在黑龙江省发展情况如何?“气象法的颁布,使黑龙江省气象事业步入了依法快速发展的轨道。”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隋凤富向执法检查组汇报:在气象法的总体框架下,黑龙江省相继出台了人工增雨防雹管理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等5部地方性法规,初步形成了与气象法相配套、与全省经济社会和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气象法规体系。

  “根据气象法的要求,省市县政府将地方气象事业列入了本级财政预算和投资计划,对气象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孙东生介绍,黑龙江省各级政府投资气象部门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投资各级台站建设、投资气象为农服务建设的资金均超过1亿元,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在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新发村气象服务站,工作人员向执法检查组介绍了覆盖黑龙江全省每个灾害易发村屯的“气象大喇叭”。每天,工作人员接收天气预报后,通过“气象大喇叭”向村民广播。遇有灾害性天气预报和影响农业生产的天气预报时,还会通过手机短信,将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除“气象大喇叭”外,还把自动气象站、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电子屏建在了每个乡镇,成为“标配”。

  “作为农林大省的气象专家,还必须懂农业、林业、水利,农民经常给气象局打电话,不仅询问天气预报情况,更关注什么时候播种、收割,甚至具体到种什么品种的粮食。”杨卫东说,从2012年起,在春播期,气象部门会提前一周预报大于10毫米的降水,农民根据这一预报把种子播下去,接着就迎来春雨,不用浇水,新苗便破土而出了,光这一项就能为农民节约大量种田成本。

  大庆,以石油出名,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油田,石油、天然气开采及油田服务企业166家,石油化工等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954家。“这当中很多都是一级防雷设施和场所。”大庆市市长夏立华说,气象部门加强了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定期开展防雷安全设施检查,并对石油勘探、钻井作业及输油、储油等设施维护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

  “大庆既防范雷电,又渴望降雨。”夏立华介绍,地处龙江西部干旱区的大庆,每年降雨量43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却达到1600毫米,除依靠机电井灌外,还要靠大规模人工增雨。近些年,通过制定农业生产气候区划,科学分析降水和积温等气象因素,年均人工增雨4亿—5亿平方米,每年驱雹减灾受益面积500万亩以上,保障了大庆农业生产安全。

  气象探测环境遭破坏、专业人才匮乏应引起重视

  “黑龙江省贯彻实施气象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孙东生向执法检查组汇报: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层气象台站综合实力不强,不能完全满足服务的需求。

  在海伦市气象站,记者看到,周围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印象中开阔的气象观测场所即将被迅速发展的房地产所包围。“这是目前许多气象站面临的重大问题。”执法检查组成员、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说,气象探测需要开阔的空间,相对不变的环境,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气象站被高楼大厦包围,探测环境遭到破坏。

  “要么停建高楼大厦,要么搬走气象站。从成本考虑,往往选择后者,但气象站搬迁后,原有的探测环境发生了改变,积累了几十年的资料可能就没用了。”海伦市气象局局长王兆臣不无担忧,海伦气象站还是一个国际基准站,担负着向有关国际组织发布气象信息的任务,一旦搬迁,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重新“校准”。

  大庆市也面临相同的问题。近年来,大庆市根据气象法的规定,及时纠正了林甸县和肇州县两个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超高问题。“项目超高,一方面是规划出了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气象法不够重视。”夏立华说。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拆迁钉子户到信访部门上访,往桌上放了一部法律文本,振振有词地说“法律规定,这里不能建高楼。”接待的工作人员以为他拿来的是物权法,结果打开一看,是气象法。大家很惊讶,“还有气象法?”

  除了气象法在一些地方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外,气象专业人才匮乏也值得重视。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彦坤感慨:“气象专业是个冷门专业,学的人少,留下来做研究的更少。东北农大计划引进一位博士任教,招了10年没招到,最后降低条件录用了一位硕士。”由于许多气象站位于条件艰苦的山区、海岛,人才更加难求,急需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陈昌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气象法,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建设。要加强对地方气象事业的支持,加大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落实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要高度重视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妥善解决台站迁移在土地、建设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气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吸引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培养现有队伍。”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