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3年前后,一批国产小成本电影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分手合约》、《中国合伙人》、《青春派》、《人再囧途之泰囧》等不仅获得了票房,也赢得了口碑。
一批小成本电影的出现是对自身电影类型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众所周知,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可的类型就是武侠类电影,从2002年中国的第一部大片《英雄》到2013年的《一代宗师》,甚至合拍的《功夫熊猫》等,到输出到国外的影视人才诸如导演吴宇森,武术指导袁和平,演员章子怡、李连杰、成龙等,基本都和武侠有关。与此相对应的是,其他的电影类型如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喜剧片如《疯狂的石头》、《非诚勿扰》,科幻片如《长江七号》等的创作都处于摸索的阶段,尚未成为成熟的电影类型,也没有取得国际影响力。 而2013年出现的一批作品,对于国产电影的类型是一种拓展和发展。从类型上说,喜剧如《人再囧途之泰囧》,青春偶像片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分手合约》、《小时代》,爱情片《北京遇上西雅图》等拓展了国产电影类型。从表现手法和电影语言来看,如《人再囧途之泰囧》等深化了喜剧的表现方式。影片用王宝强傻根式的造型表现了中国式的狡黠与质朴,用巧合的桥段白描了中国底层百姓的人情世故,无论是对电影语言的运用,还是讲述的具体内容,都表现出中国喜剧的本土化特征。这既和英国 “憨豆” 的逗笑形成了区别,又和葛优的幽默拉开了距离,简言之,这种喜剧是中国亿万底层民众生活方式的缩影和处世态度的写照。
一批小成本电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渐趋成熟。电影产业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票房。对于影视来说,口碑好票房高、口碑差票房高等两端的作品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无口碑无票房的作品。而2013年的电影作品有的获得了高票房,有的赢得了好口碑,在整体的票房上远远超过了进口大片《速度与激情6》等的份额,这是中国电影人多年努力的结果。电影产业成熟的另一个标志就是续集的创作。从艺术质量上而言,一般续集的产品难以逾越原作,但从产业的运作来看,续集具有“扩窗效应”,及时抓住原作积累的人气,多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如英国著名的《007》系列,美国《魔戒》、《星球大战》、《加勒比海盗》、《变形金刚》、《教父》、《哈利·波特》、《蝙蝠侠》、《黑客帝国》、《大白鲨》等系列都是如此。而在2013年的小成本电影中就有两个突出的续集电影,分别是《小时代》和《人在囧途》。回顾近年来的国产电影,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连续出了5部之外,其他还没有类似的产业化运作。虽然从成就上难以和欧美成熟的产业化运作相媲美,但能够及时推出自己的续集作品,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批小成本电影的出现使国产电影摆脱了对于武侠大片的依赖,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简要回顾中国电影10多年来的发展,就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明显变化。自1994年引进美国《亡命天涯》等大片以来,中国电影开始了自己艰难的跋涉之路。1998年,《泰坦尼克号》以凄美的故事、绚丽的画面、动人的音乐、精细的制作卷走了3.2亿元人民币。在好莱坞大片刺激下,国内影人开始探索自己的大片模式:大明星、大导演、大制作、大营销;而在2000年李安《卧虎藏龙》的奥斯卡指引下又确定了武侠的方向。终于,经过多方的努力,中国武侠大片陆续和观众见面:2002年的《英雄》,2004年的《十面埋伏》,2005年的《无极》,2006年的《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直到2013年的《一代宗师》。尽管也有其他各种电影类型的尝试,如《集结号》与《投名状》、《十月围城》、《赤壁》式的战争题材,人物传记式的《梅兰芳》,《非诚勿扰》式的爱情,《长江七号》式的喜剧,《喜羊羊与灰太狼》式的动漫等等,但从整体而言,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电影类型。在武侠一枝独秀、其他类型走不出国门的尴尬局面下,2013年众多在内容上贴近生活,在类型上趋于多样,在制作上投资小的电影陆续获得成功,这无疑给艰难跋涉的中国电影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距离走出国门还比较遥远,但首先取得国内的成功就是走出去的基础。
小成本电影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自身的提高空间。首先电影的主题内涵略嫌单薄,有的还存在拜物炫富等价值观方面的导向误区;其次在故事讲述上不够圆熟,比较一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北京遇上西雅图》就能发现,前者用甜蜜的故事讲述残酷的现实,后者用残酷的现实讲述甜蜜的故事,两者之间高下立显。遗憾的是,当前很多故事都是如此,如在《小时代》里,匍匐在地的林萧需要仰视霸气凌人的老板,用甘做奴役的杂工换取应付差事的旧稿,这些“苦药”并没有包着梦想的甜皮,要让掏腰包的观众咽下去,必然会遭到剧烈的吐糟。最后,就票房而言,在国内取得了较好的票房,但在国外并不理想,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美国市场票房收入只有9990美元,《人再囧途之泰囧》只有5.7万美元,这表明这一批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竞争力,难以进入欧美的主流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