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啥模样
//www.workercn.cn2013-12-24来源: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运用阐释“乡愁”这一带着社会、文化因素的语词,格外引人瞩目。

  如何理解这里的“乡愁”?“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城镇化?

  >>>何为乡愁

  建设一个让居民保有乡恋之情的温馨城市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奇:故乡是每个中国人都急于挣脱,挣脱后又天天怀念的地方,这就是人生旅途中对家乡的情感纠结。“乡愁”一词寄托着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念。愁之所生者有二,一愁思而不得见,二愁见了已面目全非。只有留得住原汁原味的乡土风貌,才会留得住梦绕魂牵的不老记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人们被城市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美景所陶醉,“城镇化就是以工业取代农业、城市取代农村”的观念正在膨胀。观照“乡愁”,重新审视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的价值定位,已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让居民“记得住乡愁”,让人们感到一种暖意。乡愁其实与乡恋之情共存,在城里的,无论新居民还是老居民,都有一种对乡村的亲近愿望。这种乡愁或乡恋之情,本质上是两种心理依赖:一是对益于健康的自然环境的依赖;二是对亲善人际关系的依赖。总的来说,是要建设一个让居民保有乡恋之情的温馨城市。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常务主任袁成达:“记得住乡愁”,这一精彩表述深刻揭示了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文化传承的问题。城镇化不仅仅是“圈地盖楼”,也不仅仅是表面的“光面堂皇”,每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内涵。当你走进这些位于乡村的中小城镇,你会感到不是在乡村,倒像是身在美丽的城市,你会看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的农民,发现他们工作有序、生活有度的思想境界,感受人与人平等、和睦,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的气氛,这大约就是“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

  >>>因何而记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刘奇:当下中国,城镇化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向前推进,但是,推进城镇化不是建立在“一刀切”消灭村庄的基础上,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上海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但在世博会上却开设了一个乡村馆,它告诉人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对故乡的两个“真好”的感叹:年轻时,终于离开家了,真好!到老年,终于又回到家乡了,真好!“乡愁”贯穿于人生这段从“离”到“归”的全过程,但如果“归”后已找不到往日的记忆,“乡愁”将变成无尽的延续。

  乡村承载着五千年文明传承之根

  袁成达:一定程度上,中国乡村承载着五千年文明传承之根,包括方言、风俗习惯、思想道德、宗教信仰、娱乐、雕塑、建筑、中医药、文物古迹、衣着服饰等,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在乡村,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都在乡村中。可以说,乡村文明承载着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深受强势的城市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历史名城中的文化遗产遭受到冲击,一些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小镇,遭到大拆大建的毁灭性开发,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文化街区的历史真实性正在消失。

  我们不能再眼睁睁地看着乡土文化断裂,如果城镇化浪潮让人们都进入城市一元文化,那么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致命打击。所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未雨绸缪,防止本已脆弱的传统文化生态再遭灭顶之灾。

  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保育者

  刘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占用耕地,通过合法手段把一些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本无可厚非。但是,水泥森林取代生态森林,人们欣喜于这一变化带来的看得见的张张钞票,却忽视了由此流失的看不见的滚滚财富。事实上,乡村的生态保育功能与其自然再生产的特性密切相连。专家测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的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面积广大的农作物对生态环境的保育更有无可估量的价值。试验表明,每公顷水田每季可净化7500—12000立方米生活污水,生产的氧气更为可观。

  >>>如何记得住乡愁

  改变土地规划理念,让中国人住得舒服一些

  不断强化生态城镇化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生态化水平城镇化产业应实现与本土结合

  党国英:环境心理学发现,高密度居住环境与人的心理和生理恶变之间有高度关联。研究发现,住在多层或高层住宅中的孩子,在一些生活技巧的学习上发展较迟钝,且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较富于侵略性,容易失眠,神经系统病变发作的几率较高,社交能力较差。研究者还指出,住在高密度住宅区内,会导致更强烈的拥挤感,并且出现其他负面态度,如知觉到的控制、安全、隐私与满足感降低,与其他居民的关系品质恶化。

  让居民保有乡恋之情的城市是完全可以建造的。一是扩大居民区面积在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中的比重,例如,由现在的20%左右提高到40%以上。二是至少让城市的中产阶层能有经济型的独栋住宅,而让政府、企业与社会机构在城市的中心区使用摩天大楼。三是将城市核心区周边不便于农业耕作的土地利用起来,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使其既能改善城市中产阶层居住条件,又能同时提升植被覆盖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四是考虑到中低收入者的情况,尽量安排他们到接近市区中心的区域居住,密度也不能太高。国外经验证明,低收入者离开城市中心区居住弊大于利。

  笔者做过一些数据分析,按以上规划原则发展城市,依据我国的人口与国土资源条件,根本不用多占农地,就可以达到目的。让中国人住得舒服一些,根本不需要多占耕地,也不需要减少生态安全所需要的土地;真正需要的是改变土地规划理念。

  不断强化生态城镇化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生态化水平

  袁成达: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要尊重自然规律,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这要求重视生态城镇化建设模式,走建设生态城镇之路。

  今年秋冬,雾锁京城,笼罩中原,“霾”伏江南,北京成了雾都,中原成了雾原,江南水乡成了“雾”乡。这些污染祸起“萧墙”——房子建多了,刺激钢铁、水泥、塑料等行业加大生产,加上日益增多的汽车,各种污染源超标排放,生态环境已是不堪重负。

  生态城镇化建设要求,城镇化进程中,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产业、文化、社会和谐等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方便、和谐、宜居、低碳为目标,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绿色经济。

  具体来说,要不断强化生态城镇化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生态化水平。改变生产环节模式和消费环节模式。逐步将以往的传统粗放式“单向型”、“经济型”城镇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的“闭环型”、“效益型”发展模式;引导绿色食品的消费观念,培育环境友好的商品与服务业体系;改善生态环境,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进一步改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促使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功能进一步强化;加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建设,确保生态城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产业应实现与本土结合

  刘奇: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文明内生性的物质基础,没有新兴产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农村文明、农民文明都是一句空话。城镇化的产业完全可以实现与本土结合。

  乡村新兴产业亟待开发,比如乡村旅游产业。当前,随着现代城市病的加剧,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回归乡土的趋势日益强烈,乡村可以顺应这一消费心理,依托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应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个性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服务系列化,在新、奇、特上下功夫。比如传统手工业,可以充分挖掘乡村流传下来的编织、剪纸等传统工艺,加以改造,在浓郁乡村文化的底色中,融入现代理念,从而形成独特的乡村手工业。

  袁成达:新型城镇建设不但在风格上要有魅力,在产业发展上也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地制宜发展个性化的特色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努力保持和发挥好自身个性化特色,实现城镇化建设和“乡愁”文化保护的组合效果,让城镇化的产业更符合本土文化。我们可以利用乡村的地域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资源,开拓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与体验的生态人文旅游项目,比如,打造农耕乡村、渔业乡村、游牧乡村、手工业乡村、商贸乡村等传统旅游产业项目。

  新型城镇化,应进现代新兴产业,着力创建如画家乡村、禅修乡村、太阳能乡村、学者乡村、高校乡村、科学家乡村、养生养老乡村等新型产业乡村,丰富和促进城镇产业经济发展繁荣;同时,通过生态旅游项目寓教于乐,使人们逐渐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养成尊重乡村风俗、爱护乡村文化、崇尚乡村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

  本报记者宋广玉根据《北京日报》相关报道综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