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戴宏伟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要充分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
京津冀发展面对的新问题
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问题,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
说它是老问题,是因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国家计委就提出过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廊坊等在内的“首都圈”或“京津唐”地区的协作与发展规划;进入21世纪后,随着2001年吴良镛院士主持完成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发展规划》报告的发布,又掀起了新一轮关于“大北京经济圈”或“京津冀经济区”协作与发展的研究和讨论,并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
说它是新问题,是因为时至今日,虽然社会各界关于京津冀必须加强协作问题已初步达成共识,京津冀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无论是距离京津冀分工协作的实际要求,还是与长三角地区的协作发展水平相比,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从现实看,区域及城镇化发展进程尤其是京津冀发展形势的变化,对京津城市功能转型、京津冀产业分工协作、首都城市群发展、人口与环境的要求和压力也与日俱增,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社会各界之所以再次对京津冀给予如此大的关注,是因为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重点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京津冀自身发展层面,都必须在新形势下对京津冀进行顶层设计、合理规划、重新定位、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区域与城市群规划的重要一环
从国家层面来看,首先,随着“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外商在这两大区域的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等的投资成本在逐步提高,外资北移以及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势头正逐渐加快,国家有关部门对于京津冀这一区域发展“第三极”的重视与日俱增,这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而京津冀作为北方经济版图的核心区域,在国家区域规划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其次,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对周边区域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城市间尤其是中心城市间的关系日趋重要,几大城市群的格局逐渐形成,并将成为未来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中,由于京津冀城市群的特殊区位、经济实力、科研潜力,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首都城市群,其内部的协同、合理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各国首都城市群的发展,可以将首都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分成两类:一是单功能首都城市群。在该模式中,首都城市是单功能首都城市,即首都城市的发展以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为目标,重点建设成为功能单一的政治型、文化服务型城市,同时该首都城市群内或其他城市群中往往存在着一个经济中心,为当地提供经济服务,如华盛顿首都城市群、渥太华首都城市群等。二是多功能首都城市群。在该模式中,首都城市是多功能城市,即首都城市的发展以政治、经济、文化多功能中心城市为目标,着力建设成为综合型或“全能型”大都市,成为所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如东京城市群、伦敦城市群等。
我国首都城市群发展模式既不同于单功能首都城市群发展模式,也不同于多功能首都城市群发展模式。北京在21世纪之前的发展轨迹类似于多功能首都城市发展模式,即北京以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为目标;进入21世纪后,北京开始从多功能首都城市向单功能首都城市转变,即不再承担经济中心的功能,而只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视察北京,对事关首都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这一转变就使我国首都城市群发展模式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即由多功能模式向单功能模式过渡,由单核模式向双核模式过渡,由城市个体、无序发展向城市组团、协调发展过渡。这就必然要求对中心城市尤其是京津间关系、中等城市间关系、中心城市与周边中等城市间关系进行梳理,重点对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间分工协作及其机制构建进行重新规划与定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三方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长期以来,京津冀虽然就相互协作发展初步达成了共识,但由于地区间尤其是京津定位尚不明确,三方利益关系尚未理顺,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协同发展的力度不够。
事实上,我国首都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京津冀区域协同。各城市的功能、分工协作、产业布局离不开京津冀各方的共同支持,困扰这一区域的雾霾、水资源与环境等问题,也迫切需要城市群周边地区的协同。
从北京来看,其首都城市的特殊地位、城市规模的日益庞大以及交通、环境等沉重压力使其不堪重负,因此由过去的多功能型首都城市向单一功能的首都城市转变势在必行。这一转变必然使其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就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的分工与协作产生影响。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京津冀区域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协同发展、密切合作。
从天津来看,虽然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在天津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了其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京津间的城市功能转换步履缓慢,两市在金融中心与“总部经济”城市定位、现代制造业乃至科技研发等领域多有重叠,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同时,随着两市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其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逐步增大,城市功能和定位亟须转变,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对周边地区寻求支持、协作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从河北来看,由于省内尚缺乏集聚能力和扩散能力强的大城市尤其是缺乏跨省、跨地区的经济中心大城市,生产要素聚集程度不高,城市极化效应不够,特别是尚未形成对经济有较大拉动力的城市集群。由于京津尤其是北京的特殊政治、经济地位和科技实力,决定了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中心城市地位,并对冀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群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这是由京津在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城市集聚力和扩散力等方面的优势决定的,河北必须对此充分重视、善加利用。
一般来说,一个经济区域的形成必须具备几个基本要素,即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当前,京津冀经济区进一步加强、加深区域协作,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合作、协同发展是必然趋势。三方合则共赢,分则同亏;同则共利,分则共损。这里所谓的“同”并非在产业上完全一致,更不是搞产业趋同,而是“和而不同”,同中存异,依靠产业链中的合理分工实现密切协作。而京津冀三者间的相互合作需求是支撑三方相互协作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彼此间的需求,区域间的合作很难持续下去。因此,三方应立足自身及对方的实际需求,合理谋划,衷心合作,切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