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大众传媒中的社会性别问题
//www.workercn.cn2014-06-10来源: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编者按”

  您有没有留意,广告中,以专家形象出现的基本都是男性,权威声音大多都是浑厚的男声,展示汽车等高科技产品的都是男性,展示抽油烟机、洗涤剂等家务用品的却大多是女性,为什么?您有没有留意,同样的商品广告在文化底蕴、风俗习惯不同的地域,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虽然同是展示一款新车,有的地域,香车美女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标配”,而有的地域却并没有性别的限制和拘囿,男性女性都可作为“被幽默、被展示”的对象,均等地出现在镜头中。这就是社会性别的差异化表现,简而言之,就是男女不平等。

  →被特别强调的社会性别

  每年的全国两会,电视、报纸都会播报、刊发这样的视频和照片:穿着各式民族服装的女性代表、委员,戴着鲜亮头饰走成一排。场面鲜花一般美,但独独没有关于她们参政议政、履行职责的报道。

  许多记者在采访典型人物时,如果碰到女性,特别是商界、政界成绩优异的对象,都会刻意强调她的社会性别,总要问:作为一个妈妈或者女儿,你对家庭、对父母有愧疚吗?有没有因为繁忙忽视家人?如此等等。而对于男性的采访,这样的问题就会少得多。

  社会性别是基于生理性别的社会化个体反映,是一个男性或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社会性别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强调、强化。

  网站报道扫黄打非现场时,什么样的照片最多?就是那些一排排低头、衣着暴露的女性照片的点击率最高。大量女性从业者被曝光,被公众谴责、鄙夷,好像这些事情她们应该承担全部责任。

  还有,广告中总是无处不在的“家务女性”“美女女性”形象定位,仿佛女性本身就应该与家务联系在一起、青春靓丽的才是被接纳的。

  5月29日,在北京举办的社会性别平等与媒体研讨班上,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高级项目官员马雷军分析了媒体特别是广告宣传中女性的形象定位,认为,这些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背道而驰的宣传,过多强调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角色定型,女性被暗示为男性的附属品,女性角色面临被观赏性的商品化倾向。同时,这些现象大多数人习以为常,也正从一个侧面暴露出男女真正平等的差距。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发起人冯媛把报道中存在的社会性别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关注高层多、基层少;先进模范人物报道多,打动人心的少;双重标准,在报道女性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中,常画蛇添足地强调容貌服饰等;一般呼吁多,讨论策略措施少;泛论障碍多,具体对策少;对怀疑和阻碍的观点有说服力的报道少。

  →怎样才是真正的平等

  许多人对“男女平等”这个词并不陌生。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中国政府首次提出把男女平等作为我国基本国策,这意味着,从此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将始终贯彻男女平等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受益原则。

  女性,是和男性同样的社会性别概念。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平等参与国家事务,参与社会生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平等呢?

  这个问题,全国劳模申纪兰年轻时就遇到过。村里的女子和男子同样劳作却只能记一半工分。申纪兰提出同工同酬,男子们不愿意。最终,男女一起放羊、耙地、间苗,一比高低,终于女性以水平相当的劳作争取到了记同样工分的权利。

  当时,这种不考虑男女生理特征区别,要求“男挑一百斤、女也要挑一百斤”的“绝对”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

  平等的另一个表现是形式平等。科学测算,男女厕所蹲位按1比3规划建设,更符合人体生理特征和实际行为。而一些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厕所门口,常常出现男厕没人、女厕排长队的现象。这样规划建设中1比1的平等,只是形式的平等,也不是真正的平等,反而造成了一方匮乏、一方浪费。

  还有一种形式上的平等是假定女性为弱者,以“爱”和“保护”之名,排斥限制女性的权利,剥夺女性参与的机会。比如有的单位不愿意让女性出差,原因是女性要照顾家。这样看似“爱护”,实则是“偏见”和“强制”。

  马雷军说,真正的平等是结果的、实质性的平等,即女性和男性一样,在权利、机会、福利方面得到最终平等。既要考虑到男性和女性生理上以及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又要创造一种支持性的环境,让女性行使并享受同等权利。

  日本社保制度规定,收入不到一定额度的妇女,可以自由使用丈夫的医疗保险,同时还有权享受丈夫的养老金的一半,自己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日本《周刊现代》杂志说,这是为实现国民平等,让女性全职在家的贡献得以体现。法国社保制度也规定,女性生育后,可免交一年养老保险。这些保护,保证了女性在最终结果上与男性享有平等权利。因为女性生育和哺育后代,对社会而言,和男性工作同等重要。

  →媒体应做好哪些事情

  由于媒体有意无意的疏忽,一些对于女性的报道常常对她们造成二次伤害。有的受害人住址、姓名被暴露,有的文字描写赤裸不加掩饰,对她们心理造成伤害,对生活造成影响,甚至被迫搬家离乡。这些暴力文字的伤害有时远比事件本身更可怕。那么,怎么改变?

  有这样一个广告:主人公杨澜准备刷牙,旁边突然出现一个年轻的男性专家,建议她用某品牌牙膏。后来,这个广告有了改变:“权威建议”的男医学专家不见了,杨澜一边拿出牙膏一边解说牙膏的好处,她的身边,是一个虚心倾听的年轻男性。

  广告的改变,在杨澜和她的团队听取了马雷军关于“社会性别平等”讲座之后。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会定期对知名广告中的社会性别定位进行评比打分,并根据得分多少进行奖励,作为引导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一种手段。而定期举办培训班则是另一种常用形式。

  只要觉醒,改变就在潜移默化之中。5月30日,社会性别平等与媒体研讨班结束之时,就“媒体如何改进对社会性别平等的报道”这个问题,湖南、山西、黑龙江三省的30多名媒体人,写出了满满一黑板的答案:反映丰富多彩、超越角色定型的女性和男性形象,反映平等、相互尊重的两性关系;让妇女和妇女团队成为消息来源、评论者;受害者为妇女时,注意表现她们的能动性,避免报道对她们造成二次伤害;避免语言陷阱,避免强化性别陈规和性别歧视、排斥的语言;不只在“三八”节期间集中宣传女性,平时多关注女性动态新闻;报道少关注服饰和容貌,去掉个人化内容,在参政议政报道中改变女性政治花瓶的角色定位;采访提问时少强调生理性别、少用陈规性问题……

  尚慧辉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