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农村殡葬改革考验政府治理智慧
侯锋林//www.workercn.cn2014-10-09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笔者在《乡镇论坛》杂志上读到了这样一则消息,觉得耳目一新:山西省永济市城东社区的一位老人病逝后,其子女们主动抛弃了农村长久沿用的殡葬陋习,不搞繁缛仪式,不讲奢华排场,而是陈设了逝者生前的立功奖状、生活照以及亲友、邻居和居委会赠送的挽联、挽词、水墨画,以供人们凭吊缅怀,由此将老人丧事办得文明、体面、节俭。这真可谓是农村殡葬新风的可圈可点之处。

  笔者常年在基层生活,深感殡葬陋习之根深蒂固,移风易俗之艰难。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少数人愿当陋习推手,借机炒作敛财,还有一些人借长辈丧葬之名,名为尽孝,实为显示身价、权势,更为敛财。殡葬陋习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社会风气受污染,令人痛心。

  改变农村丧葬作风的阻力很大,一般号召,缺乏具体指导,无济于事。方法简单、粗暴或急于强制“一刀切”更会适得其反,因此,这是一件考验政府治理智慧的事情。据报道,许多省份的多部门共同参与治理当地丧葬陋习,创新弘扬时代孝道观的行动,采取了多种惠民、公益、绿色、人文等政策,很值得借鉴。比如,四川规定,严禁党员干部去世后在公共场所搭灵棚。要求党员干部实行树葬、花葬等节地型生态安葬,就取得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只要各级政府能真正做出长远规划,基层干部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职能监管部门能依法依规对那些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劝诫,同时做好服务工作,农村丧葬文化创新定会有所推进。

  殡葬礼仪当然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但文化礼俗都会随着时代而变迁。一代伟人邓小平弥留前曾嘱托: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眼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这种坦荡胸怀、洒脱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对于和笔者同龄的老年人,笔者建议大家更洒脱一点,主动抵制封建迷信殡葬陋习,不当陋习的受害者。而年轻晚辈,则更要带头践行新家风、新孝道观,对长辈“厚养薄葬”,不要再做“长辈活时不孝,死了乱叫”的蠢事了。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