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直面历史 记住历史 借鉴历史
王炳林 马宁//www.workercn.cn2013-11-04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王炳林 马宁

  西方有人说,中国应该改变历史宣传的角度,不要再搞屈辱史的宣传,应该跟上时代潮流。有的西方媒体称:“中国要前进就必须放下关于国耻的痛苦记忆”、“爱国主义教育会扭曲中国的世界观”。这些论点是错误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刺激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历史记载着民族的遗传密码,是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

  正视历史才能赢得尊重、赢得未来。人类的历史,无论逆境还是顺境,都是客观存在,只有正视它、研究它、借鉴它,才能使今后的路走得更好。如果忽视它、遗忘它甚至歪曲它,则可能会走上邪路,令世人耻笑。

  德国的遭遇是个很好的例证。19世纪中期,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主导下,普鲁士王国连续取得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三场军事胜利,最终于1871年实现了德国的统一。统一后的德国野心日益膨胀,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以德国失败告终。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不仅被解除武装,而且要支付巨额赔款。战败后的德国并未从历史中吸取教训,1939年9月又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同样以德国失败告终。

  二战后,德国深刻反省自己的侵略历史,做出了融入欧洲、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1969年社民党上台执政后通过实施“新东方政策”,逐步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关系。1970年12月7日,正在波兰访问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以此向二战中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勃兰特虽然跪下了,但他所代表的德国却站了起来,赢得了包括犹太人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谅解。

  相反,日本一些右翼势力对侵略历史不承认、不反省,遭到了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谴责和唾弃。

  正视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明智的选择,忘记历史就难免会重蹈覆辙。牢记历史是对历史负责的体现,其目的不在于向国民灌输仇恨意识和排外意识,而是通过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让历史的悲剧不要重演。同时通过直面历史,引导民众理性看待历史问题,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记载着民族的遗传密码,是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如果说历史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纽带,那么想要灭亡一个民族,就必须首先要消灭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为了达到殖民统治的目的,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无不通过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篡改被压迫民族的历史等手段,力图抹去殖民地人民关于民族的历史记忆,最终达到同化被压迫民族的目的。

  历史是一座丰富的思想宝库,蕴含着无限的精神财富

  学习历史,无论对于国家、民族、政党,还是对于个人成长,都是至为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

  学习历史可以把握治乱兴衰的规律。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1945年7月,黄炎培曾向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历代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兴亡周期律。毛泽东当即表态,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显然,毛泽东的自信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整体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通过学习历史上治乱兴衰的规律,才认识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极端重要性。

  学习历史可以掌握治国理政的经验。人类历史长河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中国共产党在借鉴其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施政理念。今天实施的公务员制度虽然直接引自西方,但国外政治学者都公开承认公务员制度的设计,受到了中国自隋代以来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文官制度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式开始实施的公务员制度,实际上是“出口转内销”。

  学习历史能够继承优良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曾受过无数来自内部的矛盾冲突和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威胁,但中华民族却一次次战胜灾难,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共同认可、普遍接受而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良传统,包括崇尚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等。我们学习历史,就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中吸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学习历史能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鲁迅先生认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民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

  (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北京农学院副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