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军旅诗词伴随着古代将士戍边卫国的生命轨迹一路走来,成为震古烁今、贯古通今的英雄之气、雄健之风。对于当代军人来说,这既是宝贵的文化基因,又是可贵的精神传承。诗词中展现的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活画卷,虽跨越千百年,仍同当代军人血脉相连。品读那些用热血、激情甚至生命写成的诗句,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更能鼓舞士气、鼓壮军威,涵养战斗精神。
军旅诗词有大美,用辽阔意象拓展人生格局。军旅诗词直接来自军旅生活和战斗实践,具有雄健、浑厚、阳刚的艺术特色,许多句子既让人感觉美不胜收,又有天地入怀、豁然开朗的感觉。唐朝诗人王维曾作为监察御史,奉旨赴凉州视察军情,一路的见闻化作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直”的孤烟、“圆”的落日,浩瀚的时间与空间,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都化作了高远、博大的美学符号。有了这种可与天地精神媲美的意象和情怀,军旅路上的鞍马劳顿、艰难困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再看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由“飞雪”写到“梨花”,由冬天想到春天,想象奇美、意境瑰丽,诗中全然没有离愁别绪,而是洋溢着对自然造化的惊叹和一往无前的气概。今天的我们,走近这些美妙的诗行,把自己放置在千百年前的边塞,很容易产生深深的共鸣,从而超越一己悲欢,形成军旅人生的大思维、大气度、大格局。
军旅诗词有大爱,用报国情怀引领从军之路。纵观军旅诗词,爱国主义精神是几千年来的主旋律。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在诗中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了扫平国难,把个人的牺牲当作回家一样平常,意境何等慷慨悲壮。宋代的陆游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平生写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在生命最为困顿的时候,诗人最为牵挂的却是国家的命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把国家兴衰完全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成为他生前死后最高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每当读到这些诗句,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军人的神圣使命。
军旅诗词有大志,用战斗精神强化必胜信念。诗言志。军旅诗词言的是什么“志”呢?是战无不胜、所向无敌之志。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把对敌人刻骨的仇恨化作一腔豪气,彰显顽敌必灭、将士必胜的豪情;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与其说是诗句,更像是一句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不破敌阵,誓不收兵。未来战争不仅仅是武器的对抗、智慧的对决,更是精神和意志的较量。每读这些充满战斗精神的诗词,立即能唤起我们脉管里的阳刚和血性。因为,我们精神的源头站着岳飞、辛弃疾、文天祥这样充满诗情的军人。这精神的图腾,时刻鼓舞我们向着胜利,奔赴战场!
军旅诗词有大道,用智慧哲思关照现代战争。军旅诗词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军事战略思想。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有一首诗,号称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个唐朝人,心念汉朝的将军。在“万里长征”将士们生死未卜的时刻,他感慨道“假如飞将军李广能带领我们战斗,一定能够挡住‘胡马’,战胜强敌!”这实际上写出了对杰出将领和军事人才的强烈渴望。常言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可见,培养人才、造就大批的战术和技术骨干,是何等重要!还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巧妙地写出了灵活机动、风驰电掣的行军速度;“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让今天的我们也领略到古代军营战前动员和宣传鼓动的情景。这些诗词,对我们的作战、训练仍然很有启发,甚至有些野外的生存方法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军旅诗词所承载的军人气节和战斗精神并未过时。而且,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沉淀、丰富和重构,已经被更多地赋予新的内涵。这热血与烽火凝成的诗篇,曾鼓舞了多少戍守边关的将士,曾感召了多少报效国家的英雄。让我们走进这悠远的精神之河,去领略它的万千气象,并像英雄们一样投入训练战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