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陈锦标
浙江省江山市在建设幸福江山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突出打造村歌文化,使唱村歌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成为“晒幸福、展梦想、聚民心”的文化载体,形成了独特的村歌文化现象。
目前,该市1/3以上的行政村都拥有自己的村歌,共计110余首,这些作品累计获得国家、省级荣誉20多项,其中《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碗窑美》、《千年清漾》连续3年入选“全国村歌十大金曲”,2012年村歌《好客赵家》登上了全国乡村春晚舞台;江山市也被中国大众音乐协会授予“中国村歌发祥地”“中国村歌之乡”“中国村歌创作基地”等称号。去年9月22日,“中国乡村好声音”江山文化礼堂·村歌演唱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上演,来自江山市12个乡镇的200多名村民登台献艺,向现场2000多名观众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文化自信,赢得了与会领导和观众的好评。
如何唱响“中国乡村好声音”
首先,深入推进的幸福江山建设增强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底气。近年来,江山市突出“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加大了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深入实施以“民富、村美、风气好”为主要内涵的“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活动,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亿多元。幸福江山建设让农民群众钱袋子更鼓了、生活环境更美了、追求幸福的主体意识更强了,体现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是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这样的基础上,村歌以贴近生活、口口相传、简便易学的特点,成为当地农村群众抒发情怀、展示风貌的重要方式,成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有力抓手。
其次,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村歌文化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村歌的创作传唱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支撑,江山在近1400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该市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成功打造了清漾毛氏文化、江郎山世遗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为村歌的创作传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江山大地传唱的近百首村歌,全部与江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人文相关。如村歌《江郎与须女》根据广为流传的江氏三兄弟“舍身堵海”救“须女”化石峰的传说创作而成;《谜一样的廿八都》将现代歌曲、廿八都山歌、提线木偶融于一体,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廿八都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深入持续的“送文化、种文化”也助推了村歌的流行。多年来,江山坚持不懈推进“送文化”“种文化”工作,切实加强了农村文化阵地、队伍和载体建设。在队伍建设方面,他们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培训和辅导工作,参训村民1.2万余人,建成腰鼓、排舞等农村文艺队伍350多支;深入推进本土音乐工作者基层走亲、结对创作,因村制宜制定村歌创作、推广计划,成功推出了一批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的村歌作品。在载体建设方面,他们积极搭建形式多样的村歌演唱平台,自2010年以来,先后承办或举办了首届全国村歌之星大赛、幸福江山村歌大赛等活动,推动农民逐步从村里唱、镇里赛、市里演,到走出江山秀文化,使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覆盖全域。
打造村歌文化的几点启示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立足本土、突出特色,有特色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当前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也逐渐由“做舶来文化的看客”向“积极融入和缔造本土文化”转变。江山市把“一首村歌就是一部村史,就是一张村庄特色名片,就是一幅淳朴民风画卷”作为核心创作导向,在重视文艺拔尖人才培养的同时,深入开展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特别将100多位农村“田秀才”“土艺人”吸收进村级干部队伍,使村歌的创作、表演更加符合村情实际,贴近农村生活,从而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同。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走低成本、可持续之路。要注重整合农村现有的力量、阵地、资源,积极引导传统民俗节庆成为农村文化舞台,用活、用好乡镇(村)的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化站,使之成为农村日常文艺活动的据点;要突出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高度关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意愿,因势利导,让农民自己唱、自己演、自发参与;要充分发挥草根明星作用,他们所释放的文化辐射力和带动效应比大投入、大建设、邀请大腕更持久、更受欢迎。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凝聚人心、利民惠民为根本归宿。近年来,江山通过打造村歌文化,积极倡导“歌里的风貌,村里要更好”,倒逼部门、乡镇、村始终以“与歌比美”的激情投入农村建设;把“赛村歌”的劲头引向村集体发展的实践中去,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不甘落后的干事热情;以“共学、共唱、共演”的文化纽带增进群众交流,促进农村和谐建设,提升了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
(作者系浙江省江山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