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古钟文化带来的启示
夏明明//www.workercn.cn2014-03-10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过去一提到铜钟与军事的关系,往往想到成语“鸣金收兵”,但它只是某个历史阶段的军事现象。唐朝宰相岑文本所作《太极殿前钟铭》则概括得较为全面:“钟之为器,谐八音而表节。成物兼于军国,致用适于洪纤,故习戎者用之以警众,司历者俟之以考辰。”“洪纤”是指钟类器物的大小,大的叫钟,小的叫铃,商周时期用于军事的钟铃品种很多,如铙、钲、錞于、铎、丁宁等;“考辰”是指禁钟等报时钟。

  钟文化的心灵品级在军事上能起到激励作用。钟铃在军事上的直接应用,现在已越来越少,仅在舰船等个别方面使用铜钟报警或传递信息。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古钟被赋予了崇高的心灵品级,使它产生了另一种借鉴价值。唐代李程《鼓钟于宫赋》:“征鼓钟于前闻,诚修身之善喻;始自中出,终能外布。”古钟的“修身之善喻”功能,在打造当代军人意志品质上有借鉴作用。面对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就越要建立一种心灵上的制衡机制;“修身之善喻”,赋予钟文化一种“我心有主”的警示,如近闻大钟的钟声,永远是震颤心灵,清心的钟声,让人念念不忘敬畏心、平等心、善良心、祈福与包容等信念,也体现在古钟铭文中。这些内容在铸牢军魂、强盛军队方面有激励作用。

  古钟文化反映出华夏民族的传统基因与最高追求。我国相当多古钟在铭文和钟声文化中,都反映了有敬畏心、平等心、善良心、祈福与包容、铭记诚信与契约,坚守正直、和雅、有担当的心灵品级。在内心有了这种正道的存在,就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民族传统基因还集中体现在明永乐大钟祈福铭文中:“惟愿如来阐教宗,惟愿大发慈悲念,惟愿皇图万世隆,惟愿国泰民安乐,惟愿时丰五谷登,惟愿人人尽忠孝,惟愿华夷一文轨,惟愿治世常太平,惟愿人民登寿域,惟愿灾难悉清除,惟愿盗贼自殄绝,惟愿和气作祯祥”……“敬愿大明永一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前边的所谓“十二大愿”既被囊括在“敬愿大明永一统”当中,又构成它的前提,因为如果这“十二大愿”经过自身努力都实现了,就可顺理成章地达到“大明永一统”的理想境界。古钟文化证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人民的安居乐业,历来是华夏民族的最高追求,而要实现梦想,就要有军事上的保障。

  古钟文化体现崇尚正直和上善若水规律。宋代志磬《佛祖统记》:“闻钟磬声,增其正念。”山东曲阜阙里明代铜钟铭铸“钟乃德音”。钟体有容乃大,近闻大钟轰鸣和较长的尾音,既洪亮又深沉厚重,正直而又能包容一切音响;大钟“嗡嗡”的拍音,犹如滚滚雷声,时起时伏,震撼心灵;钟声魅力还在于空灵,而“嗡嗡”拍频音又很像江海波涛声,体现了上善若水规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群众是水,包容的基础就在于“善下之”,就能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创造了奇迹后,仍能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不忘“红军是穷人的军队”这个根本,永不变色,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坚定信念,铸牢军魂,永为“百谷之王”。这个历史越长久,人民军队对中国历史乃至全人类贡献就越伟大。这就是被赋予生命力的古钟文化所产生的正能量。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