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历史题材创作需强化三种记忆
范咏戈//www.workercn.cn2014-03-20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年来,历史题材创作风生水起。毋庸置疑,五千年文明历史为我国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历史题材创作在满足人们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起着历史教科书的作用。最近央视播出的依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历史正剧《大秦帝国》就堪称一部形象的秦史。一些深受读者观众喜爱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如《忠诚与背叛》《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和影视剧《辛亥革命》《解放》《毛泽东》等构建起了新的历史记忆。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历史题材的创作还没有实现质量和数量的均衡发展。笔者在两年前曾经表达过这样一种认识:我国的历史题材创作期待一次整体性超越。在我看来,实现这种整体性超越需强化三种记忆:

  史实记忆。历史题材创作除少数神话传说作品,大部分依据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生发。史实是历史研究的起点也是历史题材创作的起点。尤其是历史大剧、正剧在基本的史实上不容虚构和随意链接穿越。历史题材唯有从历史事实的全部总和掌握史实,秉持“史为体,文为用”的创作理念,才能反映历史真实,给读者观众以正确的历史知识。要敬重历史,而不是在“祛魅”的说法下进行“去历史化”的戏说。这一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总结出的“大事不虚”,是一个很好的创作遵循,对历史题材创作极有启发。

  史鉴记忆。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说法,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目的的工具,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作为“人的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极为丰富多彩,历史现象也纷呈万象。但是,历史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并不是直接合二为一的,历史的本质往往隐藏在现象和形态的后面。这就需要创作者从历史现象、形态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剔除表象,寻找到历史本质、历史规律,通过艺术再现达到“以史为鉴”。这是历史题材创作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恩格斯在其著名的《终结》中说过:“人类历史不仅有上升的过程,而且有下降的过程。”历史发展并不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在这些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规律,有时候还要从现实出发,采取逆向考察历史的思维方能得到。

  史诗记忆。史诗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甚至是民族和国家的符号。历史题材创作毫无疑问应当攀登史诗这个高峰。史诗创作要调动的历史积累、要具备的思想文化水准非同一般。唯其难度更大,有关部门应该给予扶植。扶植创作史诗,可以有效地避开历史题材滑向以野史、后宫为素材的戏说,坚持以宏大叙事反映历史真实并生发出创新的历史想象,达到历史真实与文化真实的统一,从而实现历史题材创作整体性的超越。

  历史如浩渺的大海,历史题材创作仅取一瓢,却要发挥告往知来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题材创作要具备格外严谨的史学态度和文学态度,有对史学和艺术的双重敬畏,使历史题材创作的书写成为可靠的、精彩的民族记忆。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