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崇实重商的永嘉学派
陈安金//www.workercn.cn2014-03-31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陈安金

南宋·李唐《牧牛图》

叶 适

  主讲人:陈安金 时间:2013年12月 地点:温州大学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治所瓯江南岸(今鹿城区地),郡辖境约相当于今温州、丽水二市范围。这是温州州郡地方政权的初始设置。从永嘉郡的设置开始,“永嘉”一名,就成为今温州区域的统称,也就是永嘉学派名称由来的渊源。

  如果从思想文化角度看,南宋永嘉学派无疑是温州传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永嘉学派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域特征非常鲜明的学派,在宋、元文献中,永嘉学派多次被论者与朱、陆之学相提并论,黄震就以朱熹、陆九渊、陈亮、陈傅良为南宋学术的四大家,而叶适“混然于四者之间”,(《日抄·读叶水心文集》),其中陈傅良、叶适都是永嘉学派的成员。

  北宋中后期:制度转型诱发知识流动

  据冈元司《宋代温州的进士合格者数》表,北宋共开科81榜,北宋元丰八年以前67科中,只有11榜有温州进士,其中除了庆历六年、治平二年榜为2人,元丰乙丑榜3人外,其余各榜均仅1人而已。很明显,如果没有发生一次巨大的制度变迁和社会变迁,温州在科举方面的相对劣势恐怕永远没有改变的希望。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温州人周行己、许景衡等九人在中原汴京太学学习,研究“伊洛之学”,史称“元丰九先生”。长期以来,“元丰九先生”的出现被视为温州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而这又与这一时期太学法改革有密切关系。

  从全国看,元丰太学改革无论在思路还是举措上,都与熙宁太学法改革一脉相承。但对温州这样一个历来解额寡少、远离京师的区域而言,元丰太学法改革带来了历史性的突破。太学员额是北宋历次太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总的趋势就是“增广生员、益置太学”。宋初,太学是国子监的附属机构,并未定立员额。皇祐三年,初定太学员额。此后累有增置,到神宗熙宁元年仅有300员,仍然远寡于国子监600人。而元丰二年的改革却把太学员额猛烈扩大到2400员,在生员猛烈扩大的同时,朝廷为了将生员稳定在太学中,亦采取了大量增加解额的利诱办法。能够进入太学就意味着获得了发解的优先权。

  到了崇宁元年蔡京当政期间,又推出了州县学三舍法改革,三舍法进一步拓宽温州士子的仕进之路。三舍法下的贡士在太学(辟雍)每年都可以参加岁试,外舍3000人与内舍、上舍800人共取374名,其中47人两优释褐,140人直赴殿试,190人补内舍,也就是说每年有187人是肯定得官的,而以三年计,则是561人。贡士在太学三试不中,遭太学退送者,许其更展一试,特给假,给假许不限次数。三舍法下的贡士得官的概率较到省举人是大大增加了。三舍法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温州士子的入仕概率。

  同时,王十朋对温州文化在南北宋之间的发展情况做出这样的总结:“永嘉自元祐以来,士风浸盛,渊源自得之学,胸臆不蹈袭之文,儒先数公,著述具存,不怪不迂,词醇味长,乡令及门孔氏,未必游、夏徒也。涵养停蓄,波澜日肆,建炎绍兴间,异才辈出,往往甲于江南。”

  王十朋揭示的是:在南北宋之际,当以开封、洛阳为基地的北方文化中心遭到破坏后,温州却出现了一次文化上的飞跃。造成这种飞跃的必要条件,首先是社会流动。而社会流动在北宋的条件下,意味着空间的流动,即由文化边缘地带向中心流动。元丰太学法的改革,撬动了长期以来阻挡流动的闸门。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