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战国时期,楚王倚仗鲁班制造的先进攻城武器云梯,欲攻击弱小的宋国国都。墨子决心加以阻止,便出使楚国与鲁班展开“图上对抗”。墨子以高超技艺一一化解了鲁班的进攻,使得信心满满的楚王对攻宋结果产生怀疑。鲁班暗示楚王杀掉墨子,以使宋国无法获得破解其武器的人才。但墨子不慌不忙地告知楚王:我出发前已交代弟子带人做好了应战准备,你们即使杀了我,弟子们也能破解你们的攻击。由此,楚王最终放弃了攻宋计划。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自此传为佳话。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工作中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现象?一个单位总有几个业务骨干,一个集体总是离不开个别关键人物。一旦这种人离开,便会或多或少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甚至导致一套设备、一个系统陷入瘫痪。到基层部队走一走就会发现这种情况:一个装备、一件武器,总有个别“大拿”,一旦有一天此“大拿”退役了,这件武器装备便要“睡觉”,小者影响个别作战要素的正常工作,大者影响整个作战体系的功能发挥。
幸好,我们早已发现这种问题的存在,也在思考原因、采取措施。比如做好更多人才储备,“宁要人才等装备,不可装备等人才”,因岗定人,为每个重要岗位培养多个过硬的业务骨干等。有的单位因此采取了“一编两装”的做法,即为同一在编人员配备两种主战装备,平时搞好训练,在战时根据需要选用相应主战装备。和平时期,此种做法未尝不可,因为作战对手比较抽象模糊,军事训练针对性不够突出,时间较为充裕,主战装备的可选择性也较为灵活。但“一编两装”实战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观察。
从墨子“止楚攻宋”,到探索实践“一编两装”路子,这些鲜活的事例无不说明一个道理,即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一个单位要正常运转,一支部队要有战斗力,必须解决好高素质人才准备不足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军队的战斗力提升,为了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着力提高全体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并储备一批随时拉得出、用得上的骨干人才,方可经历任何的打击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