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古代北京书院:文教传承的重镇
//www.workercn.cn2014-06-09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古代学校祭祀先贤的传统开始在书院再现,祭祀也成为书院除藏书、教学之外的重要功能

  主持人:祭祀是我国古代书院规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否结合古代北京书院,举例谈谈书院祭祀的目的和意义?

  赵连稳:书院祭祀源于古代学校祭祀圣哲与先贤的典礼——释奠与释菜。书院通过祭祀唤起诸生对先圣先贤的敬仰之情,是对诸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在生徒心中树立起典范人物形象,知礼仪、明廉耻。古代书院几乎都设有祀祠、祀像和牌位(木主),供祀先圣、先贤和先师,一般设在书院祠堂。北京古代书院都有祭祀活动,但祭祀对象不统一,各自依情况而定,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祭祀理学大师。太极书院在祠堂中祀着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以二程、张载、杨时、游酢、朱熹等人作为祔祭和配享,每年按时祭祀。房山县文靖书院则供祀当地元代著名理学家刘因。

  二是祭祀先圣先哲。书院对先圣先哲同样推崇备至,建立伊始就要祭祀孔子及其门徒,诸如四圣、十二贤、七十二弟子等,通州的通惠书院,每年按时祭祀先哲,以启发诸生效法先哲,体现了书院对儒学源流的尊崇。北京古代书院供祀孔子也很常见。明末北京的首善书院,供祀的就是孔子牌位。

  三是祭祀乡里名宦。书院对本地或本书院做出贡献的地方官员也表现出尊敬。在世人眼里,哪个地方出了大官、好官,是很值得乡里百姓骄傲的事情,当地民众会供祀他以示尊敬,书院是一种恰当的选择。昌平的谏议书院供祀的就是昌平人、谏议大夫刘蕡。

  四是供祀书院创办人。书院供祀书院创办人、各代山长及对书院发展有功之臣。如密云白檀书院,专门在西院建造三间房屋,作为祠堂,供祀创始人李宣范。

  梁燕(北京联合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与官办学校相比较,北京书院祭祀,没有那么整齐划一,祭祀礼仪也比较简单,规模可大可小,比较灵活。祭祀时间一般是“春秋祭祀”和“朔望致祭”。供祀对象虽然比较多,但孔子和理学家是主要的。对于书院来说,祭祀活动是很庄重的事情,因此,书院对祭祀的规定也比较严密,包括祭期、主持人、主祭人、祭器和祭祀物品的选择、摆放,以及祭祀的程序等,一点也不能马虎。

  书院讲授内容大多是伦理纲常,向世人讲明理学,灌输忠孝节义伦理道德,以培养和发现治国理政人才

  主持人:顾名思义,书院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北京古代书院在教书育人方面有什么特点?

  方彪:书院教学内容以宋代为边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南宋以前是汉代董仲舒等人改造过的儒家经典;南宋以后则教授理学即新儒学。宋明理学大师朱熹和王阳明是后一时期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对宋明时期书院讲学内容有精辟论述。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将“父子有亲”等五种人伦道德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以这些儒家最基本的伦常来教育书院中的生徒。王阳明认为,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明伦之学,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书院讲学形式既有单个教师日常教学,也有与现在学术研讨会和论坛相似的讲会。随着书院制度化推进,许多书院订立了讲规。

  赵连稳:元明时期北京书院和科举联系不多,士大夫创办书院主要是为了传播文化。太极书院以著名理学家赵复为主讲,选拔俊秀有才识者为学生,当时在书院听他讲课的有一百多人,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了理学大家,许衡、郝经、姚枢、窦默、刘因等人都对赵复执弟子礼。太极书院生徒选材有两个条件:一俊秀;二有识度。也就是要“才智出众”,“特别优异”,并且“腹有诗书”,“学识广博”。太极书院在北方出现有其重要历史意义,书院师生缝合了辽金时期北方儒学断层,有力地推动了理学在北方的传播。

  明代北京书院分为考课和讲会两类,书院教学内容仍然是理学。考课类如白檀书院,讲会类如叠翠书院、通惠书院、双鹤书院和首善书院等。特别是首善书院虽遭阉党攻击存在时间短暂,却名噪一时、影响颇广。首善书院讲授内容都是理学,听众既有缙绅,又有百姓,目的是为了恢复封建伦理纲常。当时的明朝正值内外交困,首善书院创办人冯从吾认为时下最紧要的是向世人讲明理学,灌输忠孝节义伦理道德,如宋朝那样,培养出张俊、韩世忠、刘锜、岳飞、文天祥之辈,以挽救大明王朝的颓势。

  清朝时期,北京书院沦为士子科举附庸,生徒数量也创下历史新高。尤以金台书院为盛,京外各省士子都来金台书院落脚学习,准备应试。在历届会试中,该院生徒均有数十人中进士,众多士子由这里荣登龙门,或者成为官吏,或者成为学者,有时会试中进士的多达百人。同治十三年(1874),金台书院应试士子陆润庠金榜题名,成为清王朝第101名状元,陆润庠后历任礼部侍郎、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屡典科试,晚年担任宣统帝的师傅。光绪三年(1877)时,陆润庠题写“状元”匾额赠金台书院,此匾后来悬挂于金台书院垂花门内,故金台书院也称为“状元府”。

  清代北京书院教学内容仍然是理学,受科举制度影响,其讲学内容集中在儒家经典、经史子集、制艺帖括方面。道光年间,一些官员已经看到科举制度对书院生徒的负面影响,劝告生徒不要拘泥于科考,要探寻理学奥秘,经世致用,如密云知县李宣范劝诫生徒不要拘泥于科考括帖之学,而应潜心理学,效法孔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书院名声越大,对山长的品学要求就越高,许多地方书院还要求山长具备进士出身的资格

  主持人:书院“一把手”通常被称为“山长”,是怎么回事?

  梁燕:古代大部分书院多建于山林之中,因此书院院长也称山长,这样一个极富山野气息的称谓。到了清代,乾隆皇帝觉得山长称谓显得少文化内涵,于是下令所有书院将山长改称院长。然而,“山长”称谓已渗入书院士子及百姓意识里,难以短期改变,一般情况下仍称山长,官方则同时以院长和山长相称。书院院长是主讲兼行政首脑,负责主持教务和课试及取舍诸生,同时还是书院最有学问的人。清代书院山长既有官府礼聘的,也有地方公众延聘的。书院名声越大,对山长的品学要求就越高。许多地方书院还要求山长具备进士出身的资格。

  主持人: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山长应该算是“学术带头人”了吧?

  方彪:清政府规定,“学行兼善”者,即举人或进士出身和品行高尚者才能担任书院院长,北京的书院院长任职资格和朝廷规定的大体相符。院长的职责要求院长必须住院,和诸生朝夕相处,早晚督促生徒学习,不可挂院长之名,不行院长之实。由于对山长的选拔有严格的标准,每年都要对其进行考核,使山长不敢怠慢,大都能够尽职尽责。北京书院有许多院长不仅符合任职资格,而且实际工作也相当出色。如金台书院院长、经学大师顾镇就十分称职,他进士出身,品性惇良,耿直朴素,诲人不倦,批改生徒作业,精益求精,一字不妥,也要缜密思考,认真推敲,不知疲倦,烛烬数升,以至于大口咳血。金台书院另一院长张集馨主讲金台书院期间,“敎士犹不倦云”,把金台书院诸生课艺编辑成《金台书院课士录全集》流传至今,给世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被称为诲人不倦的好山长。清朝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王茂荫,咸丰三年(1853)后一段时间以养病侨居通州,任潞河书院院长,他一改院长不住院的做法,和诸生朝夕相处,对生徒循循善诱,对前来谒见的生徒,均教之以效法古人,读书立志,对于诸生试卷认真批改,诲人不倦,许多生徒中举,病愈要离开时仍然不忘教育诸生好好学习。

  书院学习生徒,不仅不用交纳学杂费,还能每月领取一定的生活津贴,并且根据每月课考成绩给予优秀者一定数量奖金

  主持人:必要的经费开支是书院正常运行的前提,古代学院存在办学经费困难的问题吗?

  赵连稳:北京书院经费支出大致包括基本建设经费和日常经费两大类。书院基本建设经费主要用在两个方面:一是书院房舍的建造和修缮,首善书院由十三道御史集资180两银子建造而成,乾隆四十六年(1781),道台李调元重修潞河书院,共筹措1100两银子,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潞河书院的院舍修建上。道光十三年(1833)十二月至十四年二月,密云县令李宣范从当地乡绅那里筹集了7500多两白银,其中1000多两银子用在了书院地基、房舍、围墙、教学器具购置上。二是书院藏书楼建设、购书、刻书和图书管理自然也要支付费用。

  日常支出经费用来保障书院日常工作运转,包括书院教师和行政人员薪金,杂役工食钱、劳务费、生徒膏火银及办公经费等,其中山长束脩、生徒膏火银必不可少。清代北京书院院长每年薪金约有二至四百两银子,即使在书院日常办学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水平也大致相当。乾隆年间,通州潞河书院经费不足,全部依靠民间捐赠维持,每年500两日常经费中须支付院长的薪金就有300两。道光年间,缙山书院和燕平书院院长薪金,也都是每年纹银二百两。除了院长,有的书院还设置监院,即行政总管,地位仅仅次于院长,其薪金也是必须支出的。

  清代北京书院学习的生徒,不仅不用交纳学杂费,还能每月领取一定的生活津贴,并且根据每月课考成绩给予优秀者一定数量奖金,这些费用统称“膏火银”,书院每年发放10个月膏火银。乾隆年间,潞河书院招收10名生徒,每人每月都能够享受1两5钱的定额膏火银作为津贴,相当于每月生活费。

  书院要求人们关注国事,扶正社会风气,注重道德气节培养,要求人们知廉耻、讲气节、明是非

  主持人:能否概括一下北京古代书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方彪:北京古代书院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窦氏书院聘请文行之士为师授业,四方有志学者,听其自至。书院创立人窦禹钧5个儿子相继登科,得到“燕山窦氏五龙”的美誉,“五子登科”流传至今,宋代王应麟著《三字经》中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就记载了这段真实事迹。元代太极书院聘理学大师赵复为主讲,培养了许多理学后继名儒,包括许衡、刘因等名贤大儒。许衡后来任国子学祭酒、京兆提学,被尊称为“儒宗”、“儒师”,黄宗羲将北方的许衡、刘因和南方的吴澄一起誉为“三先生”,也有学者称许衡为“朱子之后一人”。清代书院取代官学成为国家养士主要场所,清代北京书院对于人材培育贡献颇多,入学生徒数量创历史新高。鼎盛时期来金台书院学习的士人多达上千人,会试中进士者多达百人,“人才辈出,极一时之盛”。

  赵连稳:北京古代书院在传播理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学著名学者大多是书院院长或主讲,理学研究和讲授成为书院教育的基本内容,书院教育成为理学传播发扬的重要途径。两宋时期,南北“声教不通”,北方虽然有二程理学残支余脉和朱熹理学零星传播,但总体上影响甚微。太极书院对于理学在北方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太极书院引进南方以义理解经的理学,打破了学术的南北地域壁垒。“太极”是北宋时期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理论的出发点,书院以此命名即彰显了其传授理学的宗旨,赵复则是将南方程朱理学系统地传播到北方的第一人。赵复主持太极书院期间,大力传授和播扬理学,士子纷纷向其求教,于是“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复始”。随着理学在北方传播,学术气氛开始活跃,南北学术交流频繁,更重要的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蒙古贵族统治方式逐渐转变,北方经济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清时期,北京的书院大都以程朱理学为教学内容,为科举服务,客观上起到了宣传理学的作用。

  梁燕:北京古代书院在良好社会风气营造方面发挥了导向作用。明代首善书院办学宗旨是关注国事,扶正社会风气,注重道德气节培养,要求人们知廉耻、讲气节、明是非。邹元标和冯从吾不惧宦官淫威,与邪恶势力针锋相对。京师世人在听了首善书院冯从吾、邹元标讲学后,受其影响,“咸知顾名义,重廉耻”,士风有所转变。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痛定思痛后认为科教是落后的主要原因,于是变法维新,书院经历了大改制

  主持人:维新变法后,书院被改制,学堂成了书院延续了一千余年的最终归属。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赵连稳: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举国震惊,痛定思痛后认为科技教育是落后的主要原因,于是变法维新开始。光绪二十一年(1895),顺天府尹胡燏棻《变法自强疏》指出,中国虽有书院、义塾,但在八股、试帖、经义之外,“一无讲求”,西方国家,人材辈出,全在于广设学堂,请裁改书院,开设学堂,学习自然科学,首先把省会书院改制为学堂,数年以后,加以推广,再将府州县的书院改成学堂。

  清末北京书院改制基本上和全国同步。北京书院改制起步最早的是缙山书院,早在光绪三年(1877),就将缙山书院改为单级学堂,主要进行读书、习字、作文三方面教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更名为永宁高级小学堂,完成改制也最晚。清光绪二十年(1895),云峰书院已开始购置反映近代科学内容的新书,说明书院已经走上变革之途,但改制却比较落后,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改制为高等小学堂。金台书院在北京地区完成改制学堂最早,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四日,顺天府尹孙家鼐奏改金台书院为顺天中学,选拔顺天府二十四州县生员40名进入学堂肄业,另设南方省份生源学额20名。燕平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制为昌平县高等小学堂,学制3年,秀才出身的中国同盟会会员蓝枚为校长;延庆名人高自利、高撰春(又名高仲三,留日学生)改冠山书院为延庆高等小学堂,袁华林任堂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潞河书院为“通州官生小学堂”;密云知县陈雄藩等人改白檀书院为密云县高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平谷知县张继信,以兴办学堂为大事,将近光书院改制为平谷县高等小学堂;学董见之深等在卓秀书院基础上,改建为良乡县立高等小学堂。

  梁燕:北京书院改制过程中,一批留日学生发挥了重大作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日本留学归来的赵连城、陈智、赵宗瀛等人担任云峰书院学董,他们废科举、办学堂,推动房山县革新运动,把云峰书院改组为高等小学堂。平谷知县张继信到任后,即着手书院改制,当地绅士踊跃捐款,对藏书楼、讲堂、左右房舍进行修复,又在讲堂西北的空地上修建起校舍,使之符合小学堂的规制,改制后的学堂校舍面貌一新。白檀书院改制时,也大量购置建材、书籍、仪器,修建学堂房舍。主持人:魏志奇

  北京书院的历史鼎盛时期

  北京书院在清代达到了数量上的鼎盛,散布于城区和周边地区,有城区的金台书院、房山的云峰书院、卓秀书院和义仓书院、昌平的燕平书院、通州的潞河书院、顺义的蒙泉书院、平谷的近光书院(又名渔阳书院)、怀柔的温阳书院、密云的白檀书院、延庆的冠山书院和缙山书院等。

  汇芳书院还原图。汇芳书院建成于乾隆七年(1742),宫门外檐悬挂乾隆御笔“汇芳书院”,院内建有抒藻轩、涵远斋、翠照轩等建筑。

  清光绪《昌平州志》中“燕平书院”建筑图。燕平书院旧址在今北京昌平检察院内。元泰定二年(1325年),为祭祀唐朝谏议大夫刘蕡(今昌平西沙屯村人),在今辛店村建“谏议书院”。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州芮泰元在永安城内文庙(今昌平二中)西侧的校士馆重建,更名为“燕平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昌平州立高等小学堂。

  《金台书院课士录》,(清)张集馨辑。金台书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立,其前身为“首善义学”,为北京著名书院之一。

  主题链接

  北京古代书院是如何命名的

  第一,以书院地的山川名称命名。如通惠书院命名因为书院位于通惠河旁。

  第二,以书院所在地名称命名。如首善书院即以书院位于首善之地北京而命名。

  第三,以书院所在地美景命名。如金台书院之名借“燕京八景”之一的黄金台“金台夕照”和“夕照寺”的“夕照”之意。

  第四,以名人谥号命名。如马闻道书院,因其私谥为“闻道先生”而得名。

  第五,以乡贤名宦的官职命名。如昌平谏议书院,书院创办人昌平驿官宫祺为纪念唐朝晚期舍命进谏的昌平人、谏议大夫刘蕡,而将书院命名为谏议书院。

  第六,以理学重要范畴命名。如太极书院以“太极”命名,彰显其追其理学根源,道发端于“太极”,太极之名表明书院是学道之地。

  北京古代书院经费从何而来

  一是政府拨付。雍正十一年(1733),下令各级政府可以动用“公银”资助书院。乾隆曾经把罚没资产直接拨给金台书院,左宗棠做两江总督时依照皇帝特批,拨四万两银子给金台书院。

  二是官员捐资。明代通州杨行中书院、闻道书院和双鹤书院分别由杨行中、马经纶和李三才个人出资创办。首善书院经费,史料明确记载由五厅十三道御史共同出资180两银子创办。

  三是民间捐输。乾隆十一年,潞河书院大修时,当地周姓、刘姓和魏姓三绅士捐出大量资金。道光十三年,知县李宣范重修白檀书院,七千百姓踊跃捐款。

  四是书院经营所得。燕平书院、冠山书院、缙山书院依靠出租学田、房屋和果园,来获得稳定收益。另外,书院还将所收租金连同现款,除留出当前需用者外,大部分交给当铺或商铺去做生意,以获得利息作为书院经费来源,即“发商生息”。 昇言辑自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时期北京书院研究》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