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美丽的千岛湖 赵军 摄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编者按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秦亡于奢”。总书记对秦朝因奢而亡的历史教训的总结高屋建瓴,发人深省,令人警醒。省委常委会对总书记的批示进行了认真学习,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也专门学习了总书记的批示。为进一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市委还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秦亡于奢”警示教育的实施意见》。今天,本报推出3篇理论文章,深入推动学习,统一思想认识,为进一步开展好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凝聚力量。
陕西被称为三秦大地,陕西人自称秦人。这些称谓都与定都咸阳的秦朝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最早的时候,秦人起源于甘肃天水一带,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到了西周中期,秦人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成果显著,周王因此把今天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的秦谷一带分封给他,秦国因此为名。
后来,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杀死在临潼骊山。秦人首领襄公得到消息后,立即率兵解救被围困的周王室,并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因此,平王封襄公为诸侯,并将已被西戎占领的宝鸡岐山以西的土地赐给秦人。自此,秦国始建。平王东迁也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春秋时期。
为了生存和发展,秦国不断进攻周边的少数民族,巩固和扩大地盘。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秦穆公时,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国力迅速壮大,由一个边陲小国一跃跻身强国之列。但相对中原诸国,秦国的经济仍比较落后。之后,经过献公和商鞅的两次变法,秦国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商鞅变法后,在法家思想主导下,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发展异常迅速,一跃成为了战国时最先进的国家,为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王嬴政即位后,先后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秦从一个建国较晚的落后小国起步,经过五百多年的不懈努力,最终能够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秦国能够后来者居上,实现统一,有几个方面的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
一是秦国非常重视法家思想。在群雄逐鹿、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分裂的局势和必将统一的发展趋势让秦国选择了更为强势、强调法纪的法家思想作为国家的主导思想。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将“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的治国思想,以法律形式明确下来并被强制执行。通过对这些法律的制定执行,秦国的军事实力明显提高,国力显著增强。法家思想领导地位的确立,保证了秦国统治者在思想上能够更好地控制人民,保证了国家的主要精力只用在农业生产和军事扩张上。法家思想领导地位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秦统一的思想基础,使之后来者居上,并最终吞并了其他六国。
二是秦国非常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是古代王朝兴替的重要因素。只有依靠发达的农业,国家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秦人原本就有注重农耕的传统,商鞅变法通过“重农抑商”政策将这一传统进一步强化,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秦国专门制定了缴纳粮食可以封官拜爵、提高粮食价格、抑制商业发展等法律,充分调动秦人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农民尽力耕作和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由于文化传统与农业政策的相互促进,秦国的农业生产力井喷式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一举改变了秦国的贫困落后状况。加之郑国渠等一系列水利设施的建成,秦国的农业生产如虎添翼。最终使秦国成为战国晚期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诸侯国。由于劳动效率较高,粮食积贮丰富,才有了“秦国境内,粟如丘山”,“秦富天下十倍”的说法。关中在当时也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这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是秦国非常重视民意。人心向背决定成败。秦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迫切需要天下安宁的要求。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历史就是诸侯各国争夺土地、兼并人口、战争连年不断的历史,战祸极其残酷。到后来,虽然只剩下七个大国,可战争规模却越来越大。一场大战之后,交战各方伤亡人数往往以十万计。长期战争使得各国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因此,当时的人民迫切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统一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希望。秦国统治者认识到人民渴望结束战争,因此,主动顺应这种期盼。同时,秦国统治者还看到大批有识之士渴望实现人生价值的迫切愿望,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秦国对人才无论出身门第的高低,不管原来所操的职业贵贱,一旦经过试用确定是出类拔萃者,就给予高官,赐予重金,甚至拜为相将。这对东方各国的人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外来人才纷纷来秦并帮助秦国形成了经久不衰、日益繁盛的局面,秦国国力借助他们的智慧得以增强。成为“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无敌于天下”的强国。
四是秦国非常重视发挥自身优势。秦国地处关中盆地,地理环境优越,地势险要,有险可守。除了易守难攻以外,关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极为优良。在司马错平蜀后,蜀地也成为秦国的粮食基地和铜铁木材基地,再加上西北地区出产的牛马,这些丰富的资源为秦国统一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持。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让秦国最终在七国争雄中胜出,统一了中国。秦朝结束了五百多年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统一后,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与改革,建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统一了文字、货币与度量衡,这些开创性的措施,为以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毛泽东同志对此评价为:“百代犹得秦政法”。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乱政导致大规模平民暴动起义。建国15年后,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这样一个伟大的帝国,如此迅速的土崩瓦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
一是秦朝的执政理念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的经济经过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已经非常萧条,本应在统一后实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但是秦朝统治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不顾发展情况,仍然保持固有战争思维,走军事斗争路线,没有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不注重民生改善,而是好大喜功,南征北战,战事连绵,虽然疆土不断扩大,但频繁战事使民不得休养生息,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同时,急于推进多项大型工程建设以巩固统治,如开建秦直道与灵渠、修建秦长城、兴建阿房宫、兴乐宫等离宫及帝陵,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
二是秦朝的执政措施大兴土木、开疆拓土。秦统一后,为了维护统治和满足个人享受,秦朝的执政措施更为偏重兴建大型工程,而且这些大型工程几乎都是同时进行,全国劳力被大量征召。其中筑长城用40万人,南戌五岭用50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达70余万人,加上其他劳役,役使人数超过200多万。秦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左右,而服役的人数总计不下300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仅修陵墓一项的花费就占到当时全国财力的1/3,这么庞大的劳役必然严重影响国家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秦朝的社会治理重用刑法、横征暴敛。为了保证长城、直道等庞大工程的实施,秦朝统治者以加重刑罚作为征召劳役和赋税的手段,把法家思想推向了极端。法网密布之下,让国内出现了街道上往来都是犯人,市集里牢笼密布的恐怖景象。在这样无休止的徭役、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罚之下,忍无可忍的劳动人民只有揭竿而起,以推翻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四是秦朝的统治者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秦统一后,统治者忘记了创业时的艰辛,秦始皇不但为他生前享受建造了豪华的宫殿群,还为其死后修筑了豪华的陵墓。此外,秦始皇还五度出巡关东,封禅与刻石。据记载,秦始皇在全国修建了700多座离宫别馆,其中咸阳都城附近的270座宫殿之间还用复道、阁道、甬道等建筑连接起来。规模宏伟的上林苑中离宫别馆比比皆是,鳞次栉比,各种珍禽异兽应有尽有。为了修建这些规模壮观的宫殿楼阁,秦始皇动用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对人民造成了莫大的灾难,因此当时曾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民谚。
五是秦朝的文化建设缺少办法、简单粗暴。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秦国由弱变强,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靠的是“耕战”。这种对内促进农耕、对外发动战争,辅之以强大法制体系的统治模式在战争时显示出其高度的有效性。然而,秦帝国建立后,政治生活的主题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要让百姓在思想上认同秦政权的合法性和领导权,就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但秦统治者并没有重视这一问题,仍然沿用惯性思维,以为凭借严苛的法律就能够征服人心,就能够让人民认同。结果适得其反,六国之人不但没有消除亡国之恨,反而更加仇恨秦朝的残暴统治。一般百姓如此,以张良、项羽等为代表的六国的名门望族也是如此。他们暗中行动,时刻准备夺回失去的政权。正因为如此,秦末农民大起义很快就演变为六国贵族的复辟斗争。由于秦统治者在国家文化认同问题上的无所作为,最终导致秦王朝意识形态统摄功能缺失,这是秦帝国快速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作者系市社科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