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一新的重要论断,定方向、立纲领,点问题、提神气,与我们党的文艺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思想升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光芒,对我国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具有很强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对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精神,在当代主要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建设美好家园的力量之源,改革创新是促进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挺立民族脊梁,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文艺界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把中国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各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创作生产精品力作为中心环节,着力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表达,是当今时代的“道”、当代中国的“魂”。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以文载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贯道”,他的门人李汉则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纵观历史,无论先秦的《诗经》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抑或近现代经典文艺作品,尽管对“道”的认识有所不同,但以“文”承载民族精神和美好理想的愿望是相同的。无道则文不立,道弱则文不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爱国主义影视创作、重点文学作品扶持、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等精品工程,创作生产更多有筋骨、有情感、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用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人物、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褒扬的,什么是应该否定和贬斥的。发挥文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积聚和传播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立足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融注在文艺创作中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礼敬自豪、充满感情地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贫、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融入文艺创作之中,让人民群众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启迪,绝不能解构经典、戏说历史。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我们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积极主动挖掘中华民族的丰厚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加大对地方戏曲艺术、民族民间文艺作品等的保护力度,将传统的文艺形式发扬光大,使其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创作一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优秀文艺作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广泛传播,让中华文化的血脉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把真善美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同志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真”是文艺作品的生命之基,“善”是文艺作品的价值之源,“美”是文艺作品的持存之道,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我们应将真善美作为文艺作品永恒的价值追求,努力在文艺作品中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作家,有的强调“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发挥文艺的社会政治功用;有的强调“童心说”,把“真”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有的强调“尽善尽美”,提倡善与美的统一。只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才把真善美真正统一起来,被人们广泛接受。我们的文艺工作,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真善美为不二追求,在文艺创作中体现生活现象和规律之真、劝喻启示之善、鲜活灵动之美。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文艺评价体系,研究确定具体评价指标,改进文艺评奖制度,加强文艺批评,激浊扬清、明辨是非,营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良好文艺氛围,托举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要努力发现和呈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通过艺术展现大真大爱大美,让人们动容动情动心,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立足现实、紧跟时代,真情讴歌人民群众,悉心唱响时代主旋律
我们有幸处于一个千帆竞发、催人奋进的大时代。历史变化是如此深刻,社会进步是如此巨大,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这既是当代中国的宝贵财富,也给当代文艺提供了无尽的矿藏。
伟大的时代呼唤杰出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呼唤伟大的文艺作品。现代、文明、健康的社会,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刚健、有力、向上的精神文化。人民既是中国精神的创造者,又是中国精神的传播者,还是中国精神的实践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和鲜活生活,才能掌握人民群众中不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加以升华提炼,对中国精神进行生动的时代书写。
今天,无论文艺工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创作方式还是人民群众的审美经验和欣赏需求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大情怀、大手笔和大气魄,对生活有深厚积累,对时代有总体把握,也需要熟悉人民群众的需求特点,还需要掌握最新的传播手段。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以及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才能得到创新性体现、时代化表达,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真正深入人心,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我们要紧紧抓住生活的本质和主流,既要避免高大全、刻板地摹写现实,也要防止远离时代、脱离群众,绝不能把支流当主流、把现象当本质,绝不能把低俗当通俗、把欲望当希望,绝不能把单纯感官娱乐当精神快乐。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精神,铸造中国文艺新丰碑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我们应正视文艺创作中存在的这一突出问题,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精神抓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打造文艺创作的“高峰”。
文艺精品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梦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彰显文艺的独特价值,尊重艺术规律,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用情、用功、用时间去锤炼作品,生动书写中国精神。要建立健全作家艺术家深入群众、体验生活制度,深化“走转改”活动,探索“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做到“动心、动情、动脚、动手、动脑”。动心,就是用心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加以贯彻落实。动情,就是带着感情投入伟大时代的伟大实践,用心观察体验生活,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持久。就像艾青所说的一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动脚,就是迈开双腿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社会生活最基层,长期蹲点、结对子,吃透生活底蕴,汲取创作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就像柳青那样,不为外物所动,在农村一蹲就是十几年。动手,就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发掘主题、思想、情节、人物,以时代的发展变化为蓝本,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于笔端。动脑,就是放飞想象翅膀,打开创意空间,大胆探索创新,反复锻造打磨,推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做到这“五动”,文艺创作就能更好弘扬中国精神,凸显文艺的社会主义灵魂,铸造我国文艺新的丰碑。(作者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