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文化惠民:知民意解民需塑民格
王贺胜
//www.workercn.cn2016-05-31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文化已成为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指标,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的高度,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出发,拓展文化惠民内容,创新文化惠民方式,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知民意:文化惠民的前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文化惠民的主旨就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文化建设上的具体体现。实施文化惠民,首先要搞清楚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把他们“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针对以往在文化惠民中存在的对群众文化需求特征认知不足,对群众文化需求信息收集不力、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性不高、文化惠民对市场机制适应性不强、服务效能测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近年来,我们在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立了一套文化惠民需求反馈机制。这套机制遵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了谁、怎么建、如何保障”的逻辑关系,按照“群众反映需求—需求影响决策—群众参与—群众评价”的流程及循环过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建立了一个双向互动的信息系统,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及动态调整,为文化惠民的政策设计、前瞻规划和保障措施制定,提供了科学、有力的依据。

  文化惠民需求反馈机制跨度大、环节多,与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密不可分。为此,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保障其落实到位。在制度安排上,我们专门制定出台意见,明确分工、协调配合、细化措施,为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建设提供有效保障。在组织协调上,充分发挥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的作用,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群众需求信息采集汇总一体化、反馈渠道平台化和服务供给主体立体化。在技术支撑上,按照群众需求反馈的不同阶段,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技术开发力度,重点研发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供给互动技术,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在不同阶段为其提供技术保障。在质量监督上,设计群众需求反馈评价指标,以绩效评价及奖惩为杠杆,与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相结合,与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同步进行。

  解民需:文化惠民的目标

  通过文化惠民需求反馈机制的实际运用,我们对当前天津公共文化服务情况特别是群众的文化需求情况,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和把握。从总体情况看,随着天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从具体需求看,人们的精神需求表现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为推动文化惠民的健康发展,我们把“适销对路”作为牛鼻子来抓,努力推动文化惠民与群众文化需求保持同步,不断增强文化惠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功能设施网络化。根据天津“大城市小农村”特点,我们以市级文化设施为骨干,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不断健全市、区县、街镇、村居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同层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根据自身在网络中的地位和覆盖范围、服务人口,确定规模、功能和服务内容,实现相互补充、错位发展。投资建设天津文化中心、中华剧院、数字电视大厦、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市群众艺术馆等一批标志性市级文化设施。武清、东丽等7个区县新建区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呈现出建设标准高、资金支持力度大等鲜明特点。全市新建近百家600平方米以上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城市书吧和村文化室建设工程,率先实现全覆盖。

  服务项目便民化。充分使用信息化手段,多措并举、多点布局,广泛、便捷、高效惠及人民群众,实现人与文化的零距离接触。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启动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工作,至2017年全市公共图书馆将形成“一张网”服务平台。创新推出文化惠民卡,“文惠卡”每张面值500元,市民只需支付100元,余下400元由政府直接补助,部分场次享受补贴后的票价不足10元。建设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群艺馆和数字非遗、“公共文化民心桥”互动平台、“百姓选书我埋单”等一批数字公共文化工程,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供给。

  文化活动精准化。坚持市区(县)与街(镇)并举,常年服务与短期娱乐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群的公共文化需求。市级文化部门主办青年歌手大赛、钢琴大赛、主持人大赛、读书节系列活动等,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文化活动热潮;市艺术院团坚持长期开展送戏下乡,2010年以来累计下基层演出超过3000场;市文化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每年演出超过4000场;各区县图书馆、文化馆实施“走出去”服务战略,不断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基层文化工作者以文化站(室)为载体,组织开展消夏纳凉晚会、广场舞蹈等活动,每年演出超过10000场。

  保障措施制度化。注重夯实政策制度等基础性要素,构建文化惠民长效运行机制。先后制定《天津市农家书屋长效管理机制实施意见》、《天津市文化设施布局规划》等政策制度,印发天津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对当前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全面设计和总体部署。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公共文化建设协调机制,推动重大惠民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

  塑民格:文化惠民的价值追求

  文化惠民的过程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过程,更是一个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健全完美人格的过程。当前,人们思想日趋活跃,新的意识、新的观念不断生成,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面对这种复杂的文化生态,我们坚持以主旋律引领多样化,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努力实现从“文化惠民”到“以文化人”的价值追求。

  着力推进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文化惠民的价值导向。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帮助群众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推动群众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策划的“说家法、反四风”廉政题材相声小品系列演出,借助相声、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反映街谈巷议、回应时代主题,既弘扬了新风正气,又充分发挥了廉政文化对党员干部群众的影响带动作用。把“主旋律引领、正能量感召”作为基层文艺团队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工作着力点,积极倡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充分展现先进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确保群众文化活动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正能量,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近年来,随着天津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更多市民成为天津大剧院、天津音乐厅等标志性文化场所的常客,更多市民到农家书屋充电、到城市书吧看书,到被誉为天津文化地标的天津文化中心享受“会客厅”服务。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像阳光和雨露滋润着百姓的心田,对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着力增强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在文化惠民中,我们重视人民群众自办文化建设,充分体现群众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群众文艺社团的专业指导与培训,积极发掘和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建立和完善群众文艺骨干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各类民间团队、协会共4500多个,人员总数近12万人。在每年“文化惠民季”活动中,我们将天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工打磨、搬上舞台,让一些传统曲艺和经典剧目穿越时空,重放光彩,把观众的兴奋点和注意力吸引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巨大魅力上来,感召群众、打动人心,发挥文化凝聚力,激发文化创造力。

  我们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必须坚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人民群众是否关注、是否欢迎作为首要标准,着力为群众提供有丰富滋养的精神食粮;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确保群众文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必须坚持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实现“文化乐民”向“文化育民”的不断提升;必须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着眼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只有这样,文化惠民才能不断开辟新境界、打开新局面,才能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作者: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