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鼓励和支持本国人才出国深造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利用国际优势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流失,即所谓的“Brain Drain”。多年来,发展中国家在这种困境中停滞不前。
但近两年,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学生出国留学带来的人才流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例如,近3年来,我国出国留学毕业后选择回国就业的人员增长率由3年前的24.5%激增到46.6%,呈强劲增长态势。据调查,目前在美国和欧洲顶级院校就读工商管理硕士的非洲学生中,有70%的人打算毕业后回国发展。其实,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它的根源在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态势。
近年来,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国际影响都与日俱增,海外学子的回流是符合逻辑的,也是必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到2015年,世界上10个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中非洲将占7个,有可能取代现在的所谓新兴国家成为上升最快的经济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洲留学生开始意识到,祖国才是实现事业理想的最佳地。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活跃区域的转移,国际学生的流动,从输送国的人才单方面流失和接受国的人才单方面受益,开始转向双赢,发展中国家“人才环流”的现象初现端倪。人力资源在全球的均衡配置对未来国际格局的重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教育全球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是教育模式创新和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对传统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
“慕课”(MOOCs)也许是当前教育领域和信息科技领域最热的概念。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模式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藩篱,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实践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因此,“慕课”创设不久便席卷全球,来势汹涌。
袁贵仁部长曾指出,教育现代化是一体,教育国际化和教育信息化是两翼。“慕课”这一新兴事物恰是国际化和信息化融合的产物。“慕课”这种带有普惠性和公平性、超越时空限制的教育模式能否将教育带入崭新的时代,无论是业界还是舆论仍然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教育资源的跨国、跨区域传播,已在根本上触动了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也冲击了大学校园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必然对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学生流动带来影响。
世界一流大学的全球战略对国际学生流动产生了一定影响。许多世界知名高校正在构建全球教育体系,通过合作办学、建立分校等多种形式将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模式输出到世界各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流动的必要性和需求。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大学校园的扩张和延伸使学生能够接受全新的、多样的教育。设想一个非洲学生,来到中国,在美国风格的校园里接受高等教育,这是国际教育的升级版,对国际学生也必然更有吸引力。因此,这些大学的全球战略将对国际学生流动产生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来华留学的时代特征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国际学生流动中的角色和地位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开始全面、广泛、深入地参与全球经济活动下的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等要素的流动,也推动了包括国际学生在内的人才双向交流和流动。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2012年在世界各国就读的中国学生数量超过110万,当年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近40万。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各国青年对来华留学价值的认识不断更新,借重和期待不断上升,加之中国政府积极、开放的来华留学政策,以及《留学中国计划》的全面实施,来华留学发展迅速,已进入规模与质量并重、速度与效益并举的良性发展轨道。
一是来华留学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1年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约29.3万人,占全球国际学生的6.8%。2012年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约32.8万人,比上年度增加了3.5万人。2010年至2012年,来华留学人数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1.3%。据此推算,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留学中国计划》提出的到2020年全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家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从学生层次看,近两年来华留学学历生的增长速度为年均11.5%,高于来华留学生整体增长速度。2012年来华学历生人数达到13.3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4.4倍。照此趋势发展,到2020年,来华留学的学历生人数将有望超过30万人。
从各地方、省区的情况看,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来华留学规模在过去两年实现了10%以上的递增,其中,贵州、海南、浙江、甘肃、广东5省的增长率超过20%,大多数地区都呈现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按各地区发展规划测算,仅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等留学生人数排名前10位的地区,2020年留学生规模预计超过55万人。在学历生方面,浙江、福建、海南、广东等南方沿海地区2010年以来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率,发展形势较好。此外,青海、宁夏、甘肃、贵州等来华留学事业后发的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也较快。
二是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着力加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心。
近年来,教育部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出台“高教质量三十条”和“2011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系列“卓越计划”等,从国家层面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在来华留学领域,我们正全面实施来华留学品牌战略,加强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质量、打造品牌,提升在全球的影响力。
预科教育是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科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教育部正加紧制定统一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预科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评价标准,并向自费生预科教育扩展推广,以期建立科学、系统、完整的来华留学预科教育体系。
目前,全国2400多所高校中有690所高校招收国际学生,教育部将重点培育其中100所高校成为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来华留学多年工作实践表明,语言障碍是制约来华留学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的掣肘因素。教育部正在分批建设若干国家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实现优秀课程资源共享,引导院校重视英语授课课程建设,为扩大留学生(尤其是学历生)规模清除障碍。
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打组合拳,预科教育体系是基础,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和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部分,而质量监管体系则是惩戒机制,对培养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和督导。我们将充分发挥行业类民间自治组织的作用,探索建立来华留学教育评估机制,促进高校将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切实保证培养质量。
三是不断优化来华留学环境。
首先,促进来华留学法规和制度的丰富、完善和创新。新的《国际学生招收和管理规定》即将公开征求意见;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方式的货币化改革全面启动;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的相关规定正在加紧推进,国际学生的基本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和尊重,留学中国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
其次,各高校的工作理念正在转变,推行趋同化改革、促进中外学生交流融合基本成为大家的共识。突破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壁垒,在教学内容、考核标准、文体活动等各个方面不断趋同,国际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加深。
此外,我们还正在大力推行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模式改革。一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高校与学生进行直接的双向选择,从而形成良性竞争;二是对院校形成倒逼之势,推动某些高校改变“等、靠、要”的消极状态,促其树立开放竞争的意识,向外主动走出去交流宣传,向内加强内涵建设,以激发来华留学事业发展的动力。
四是奖学金资助体系不断丰富。
在中央政府、各地政府和高校、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国际学生来华学习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在中央不断加大来华留学投入的同时,已有近20个省级地方政府设立了省级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很多外向型企业,如华为公司、中石油、庆华集团等纷纷出资资助对象国学生来华学习。我们已基本构建起了以传统的双边交流的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为主,以人文交流专项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院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为辅,多层次、多类别的奖学金项目体系。2012年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华学习的学生人数超过2.8万人,各级各类奖学金在提升来华留学吸引力、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来华学习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大幅提高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标准,进一步激发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招收培养国际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
继续全面实施来华留学计划
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世界范围内学生流动的大背景下,大力吸引国际学生,不仅是各国对人才的竞争,更是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的重要体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政治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源远流长,在国际学生流动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保证“2020年50万”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比如外语课程体系的建设、师资水平的提高、服务水平的提高等。我们将继续全面实施《留学中国计划》,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推进来华留学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者系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