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 嘉宾档案
周远清,湖南省桂东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衡阳市一中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9年的刻苦学习,为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
2000年11月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在科学技术领域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的研究,以及三视图智能输入和理解系统的研究,曾任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兼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有关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著有《智能机器人系统》、《计算机控制》等著作,是《计算机应用》丛书和《人工智能》系列丛书的主编。
在教育领域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主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研究”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大型课题的研究工作。
■ 珠玑妙语
★大学培养人,不仅在于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在于她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大学要提高文化自觉,让这种文化熏陶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什么样的文化形态、文化传统,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
★世界上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没有共同的发展模式,无法共轨。
★我们现在派出的留学生更多的是去国外学习科技、专业知识,而去学习教学的少,更少去研究所在国的文化。其实,国际交流最根本的是学习和交流世界优秀文化,并使之与中国文化融合起来。
★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始终要围绕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在文化上下功夫。
★让学校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在一个格调高雅、严谨有序而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是我们对大学的基本想象。
★科技进步了,但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并没有使教学方法先进,使教学文化先进,满堂播放幻灯片,并没有启发学生思考,也没有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只是从“人灌”改换为“机灌”而已。
一般的理解,文化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大文化层次。这个层次的文化是指由人类创造的,相对于自然、人类这个层面的文化。自然是人类的生存条件,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自然和文化是个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政治、经济、教育都在其中。第二,中观文化。这个层次的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体系划分的文化。第三,微观层次文化。这个层次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以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分类分形而形成的各类文化。这类文化包含很多的亚文化,分类众多,如城市文化、乡村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大学文化,等等。正因为文化如此宽泛,关于文化的概念,古今中外的学者给出了不下几百种的解释。今天讲教育的文化和文化的教育,其中文化的含义几个层次都涉及,相信大家都能理解。
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关于教育与文化的一些体会。
从历史的长河看,大学是传承、实践和创新文化的机构
教育与文化具有同根性。我国汉语中的“文化”一词,从词源上追溯,最早的意思是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用礼仪、风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苍生。英文中的culture(文化)一词含有耕作、培养、修治、训练的含义,是相对于自然存在的事物而言的。这个词后来也被用来形容受过教育的人所得的成就,也就是说,人们把具有良好的风度、文学、艺术及科学素养的人称为“文化人”,并且认为文化是可以通过受教育来获得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L·A·怀特指出:文化的重大特征之一在于,它是通过社会机制而不是通过生物学方法传递的,是以社会遗传方式进行的超生物、超肉体的传递。而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教育进行的,通过教育来实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传承、实践和创新文化的机构。大学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大学要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大学要直接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的三大职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些观点都被大家所认同、所接受,也是大学一直所践行的。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放深,从背景和深处看,大学在承载和完成这些重要功能的背后,同时完成着传承、实践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从历史的长河看,大学从其诞生以来,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更为独有的、影响深远的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社会功能。从这一意义出发,大学就是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机构。大学就是承担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大学通过两方面来发挥她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一方面,大学通过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通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通过对文化的研究,提出新认识,探索新规律,从而不断传承和创造文化。另一方面,即更重要的一方面,大学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实现她的这种功能。教师首先对知识和文化进行研究,通过选择,把最经典和最先进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吸收和再创造,形成新体会和新发现。正是通过一代代人知识、能力等文化的教与学,使得文化得以代际传承和创新。
大学正因为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满足了国家、社会和人们永恒的需要,才得以源远流长,大学也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传承、创造了文化。大学培养人,不仅在于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在于她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大学要提高文化自觉,让这种文化熏陶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等教育要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模式相适应
这个问题,讲两点:一是高等教育要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模式相适应,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二是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交流世界优秀文化,并使之与中国文化融合起来。
第一,一个国家的教育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民族背景,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更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一个国家的教育是要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特别要与文化相适应。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形态、文化传统,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在2010年5月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说,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的适应性。这句话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要跟本国的文化相适应。他的话讲得很到位,也是一种有力的反证。这更加使我们坚信,我国的高等教育一定要与中国的文化模式、文化传统、文化特色相适应。我们的文化和欧洲的、美国的文化不同,这个大家都清楚,因而没有人会说我们的文化要和国际接轨,但会有人说我们的教育要和国际接轨。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承担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因而如何与国际接轨值得思考。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看,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借鉴学习别国先进理念后,坚持自主创新,都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发展道路。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莫不如是。美国先后学习英国、法国和德国大学,但最终形成自己建设众多强大的研究型大学和服务社会的独特高等教育理念,走出自己的道路;德国高等教育先后学习法国、英国,但最终走出了自己教学研究相结合的道路;日本高等教育体制的建立先后参照法国、德国和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但最终大力发展国家教育,走出了自己“科技立国”的发展道路。世界上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没有共同的发展模式,无法共轨。世界高等教育是由多样的各国高等教育组成的,正是由于各国高等教育的独特性,才能汇聚成河,才能对世界文明有所贡献。
我们中国办高等教育,要发扬中国深厚悠久的优秀文化优势。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京都大学校长松本紘谈道:现代社会,人们的渴望欲求无极限,由此造成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靠科技的发展是不够的,需要仰仗哲学和人文的支持。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节制、廉耻心、感激之心、知足之心等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而这些观念已经成为亚洲共享的价值观念,中国的汉字中代表“和平”、“知足”、“感谢”的这些字,在亚洲文化圈中都能够得到理解和赞同。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聪明智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文化。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中蕴涵着高尚的爱国思想、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文精神,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诚如松本紘校长所言,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值得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中深度挖掘。
第二,教育具有特性的同时也具有共性。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当然需要加大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但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不仅要求我们要有国际视野,更要站在世界的高度,面向世界来观察和考虑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更要重视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动向,世界科学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不仅要求我们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专家学者,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人才,更重要的,这些的背后要求我们要花大力气去研究世界文化的发展,要学习、借鉴、引进世界优秀的文化,并使之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起来,建设和谐文化。这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和研究教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派出的留学生更多的是去国外学习科技、专业知识,而去学习教学的少,更少去研究所在国的文化。其实,国际交流最根本的是学习和交流世界优秀文化,并使之与中国文化融合起来。
教育中的文化
如何使教育中有文化?如何践行文化育人?我曾经说要努力提高“两个自觉”,即提高大学文化自觉,提高素质教育自觉。也经常说要有“三个提高”:即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要从教育教学过程中挖掘文化,从专业学科教学中发展文化,推进教学文化建设。
一是提高大学文化自觉。提高大学文化自觉,首要的是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要从办学理念上下功夫。学校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开启智慧的重要阵地。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始终要围绕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在文化上下功夫。教育学中的很多理论都说明了大学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让学校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在一个格调高雅、严谨有序而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是我们对大学的基本想象。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形成取决于领导者的办学思想,学校的学科文化,教师的人格、学识,学生的学风等多个方面,需要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很重要的还在于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是提高素质教育自觉。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十五六年的实践,今天回过头来认识,不仅切中时弊、顺应潮流,而且还应加上四个字——“涉及根本”。当年素质教育的开展,之所以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同,原因在于它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与熏陶为内核,引起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兴趣。在许多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报告几乎场场爆满,从而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思索。文化素质教育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轰动,同时又久盛不衰,其关键就在于“文化”二字上。涉及根本就是涉及大学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即如何培养人;涉及大学如何传承文化、实践文化、创造文化。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大学在特定历史阶段,在育人中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重要探索与实践。目前有一种倾向,想以“知识教育”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是贬低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不对的,也是不可取的。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的素质教育的精髓在“文化”二字,它的魅力也在“文化”二字,特点也在“文化”二字。大学校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与格调也正是源于文化,源于高雅、厚重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融文化,特别是融优秀的传统文化于教育之中,是以优秀的文化培育、塑造人才的教育。因而,要重新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提高加强素质教育的自觉。
三是从教育教学过程中挖掘和发展文化。教育教学所传承的文化内容反映着教育的内涵、层次和水平。教育教学所传承的文化内容,大观到世界文明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中观到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小观到一门课程的教学文化、一节课的课堂文化。显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对于提高学校的品位、提高教育的层次和水平非常重要。
第一,从专业学科教学中挖掘文化。文化教育不仅仅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同样也存在于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对理科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文科学生加强科学素质的培养,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多年来一直倡导的。近年来,从专业学科教学中挖掘文化内涵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学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如数学大师丘成桐热衷于研究和传播数学文化,他的“数学文化”报告很精彩。很多学者都认为,开展素质教育,要加强专业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很多大学开展了物理文化、数学文化等方面的教学,有些被列为国家级特色课程。
第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文化建设。我曾经说过,“我国教育教学方法不先进,甚至落后,为世人所诟病。”其实,我国长期以来不断抓教学方法改革,但为什么没有取得整体性的、突破性的进展?我认为,这种不先进,甚至落后的教育教学方法背后就是教学文化的因素。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有什么样的教学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我国长期以来改变不了满堂灌和说教式的教育教学方法,背后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观念,也就是教学文化不先进。科技进步了,但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并没有使教学方法先进,使教学文化先进,满堂播放幻灯片,并没有启发学生思考,也没有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只是从“人灌”改换为“机灌”而已。而世界名牌大学大多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所以会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2009年以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开展了本科教育学情调查,调查报告总体结论是,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相比,五大可比指标中,有一个指标高于美国同类大学的水平,有三个指标总体上持平,有一个指标差距较大。这个差距较大的指标是师生互动指标。表现为我国本科学生较少提问、被提问和口头报告,较少参与讨论,简单的接受多,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老师注重知识的传递和灌输,缺少对学生高级思维模式,如分析、综合、判断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与我们一向对学生注重整齐划一、喜欢听话、缺少个性培养的文化传统有关。
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谈感受时说,我们的课堂总是坐得整整齐齐的,课堂气氛严肃。授课教师越权威越好,介绍自己时总是喜欢有一大堆高高的头衔。老师总站在讲台上,讲课的内容比较艰深高难,给人师道尊严、不容置辩的强烈感觉。同学们不太愿意提问题,一方面是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和课堂传统,同学们也没有积极思考,提不出问题;另一方面是同学们怕自己提的问题肤浅,怕出错,怕被笑话。相比较美国的课堂,教授上课形式比较活泼,不拘一格,很多教授经常拿自己和同事开玩笑,课堂气氛活跃幽默。所授内容不那么严谨系统,总是有很多的讨论,总是让同学提问。同学们经常插话,所提问题范围广泛,有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问题很是幼稚,但其中会有很多好问题。遇到有好问题的时候,老师就借题发挥,深入阐发,这时很能看出老师的功力和水平,也激发同学兴趣,引导同学走向深入的探究。我想这是两种不同课堂文化的生动体现。这其中蕴涵着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不同导致教学方法的不同。所以,我总说要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和先导,同时又把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作为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过程,推进教学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