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具有继承发展和创新进步的特点,我国大学文化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要把大学办成按党的十八大要求的“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劳动者,就必须把我国历代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贯穿于大学的管理、教学和教育的始终。
作为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大国,早在数千年前,我国就以独特的黄河汉民族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的长期创造与积淀,加之少数民族文化的补充,又胸襟博大、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成分,并加以扬弃,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而今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天道、地道、人道、时变的四维一絷;二是以国家政策制度相关,历史上所形成的爱政亲民,以道立法,以德治国,富民强国等思想;三是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等行为规范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教化;四是“和合”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而大学文化则更是一个国家文化中的精髓。中外著名大学的文化,都集中体现在各大名校的办学理念与校训上,表述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严谨、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态度,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价值取向与大学人的精神尺度。比如,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伦理、创新、品质、绩效”办学理念、“勤俭朴实,自力更生” 校训,及“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学院精神 ,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道德准则。《辞源》解释“伦理”为“事物的条理”与“安排部署有秩序”。“伦理学”亦称“道德哲学”。孔子的“仁”与其主张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制,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关系,墨子的“兼爱”,孟子的“性善”等均属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是做人的道理与道德。作为高校的办学理念,打头的两个字就是“伦理”,可见对“伦理”看得何等重要。伦理教育就是校园伦理,从广义上讲,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要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有爱心,要有感恩之心;从狭义上讲,就是在校园要树立学生尊敬师长,师长爱护学生,师生平等相处的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师生一起在树德及知能上共同切磋成长,使校园充满温馨祥和的气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强烈的感情。学校要求的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的尊严,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才华;爱校,就是热爱母校,维护母校的荣誉,爱护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做出成绩为母校增光。
勤俭朴实,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正是在这种恶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才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及崇俭戒奢的精神与品格,并将其作为修身和持家的法宝,流传后世。有关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古训与警言妙句在大学应比比皆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治家唯勤,用度唯俭”,“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俭以养德”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年初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大学制定的“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校训,不仅是办学思想,而且是教育学子弘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树立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更是我国新时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中华民族的奋斗方向与不懈动力。在中国历史上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的就是要创新。作为大学要把创新作为办学理念,要求学院工作要掌握时代动脉,体察社会需要,在校务行政、课程规划、生活辅导,就业辅导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使校园活力生机无限。大学的“创新”办学理念与中华民族的浩然气势,与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不断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