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反思与超越:走向新时期的中国价值哲学研究
——第15届全国价值哲学年会综述
//www.workercn.cn2013-12-24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由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上海市哲学学会、上海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价值哲学年会于2013年11月16日至17日在上海大学举行,9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以“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为主题展开研讨。

  关于中国价值论的思维范式。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会长李德顺指出,我国当代的价值哲学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了“关系——实践说”的理论形态,它代表着一种根本思维方式的变革,即从实体思维走向关系(实践)思维,同时又意味着价值思考要真正围绕着“人是人的根本”展开,由此就构成了理论上的一次超越。价值哲学研究思维方式问题的焦点和实质,在于如何理解价值研究中的主体性原则及其意义,从新的高度构建当代价值和价值观念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孙美堂教授认为“关系说”有它的不足,如:不是澄明价值自身的意义、性质、根据、指向、内涵、外延,不是直面价值本身;有意无意把理论焦点引向关系、结构等形式,淡化了对人的生存境况、问题和意义的关切;在解释价值生成问题时有抽象思辨之感;对主体本身做了过于抽象和简单化处理,主体间性在这个解释模式的视野之外,等等,由此决定了价值论研究的重心应该从价值“是什么”转到价值之“是”本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王玉樑研究员认为,价值哲学陷于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崇拜自发性。要走出困境,必须从自发到自觉,即从科学的理性思维出发,正确认识价值的本质,把追求眼前价值与远大价值目标结合起来,坚持实践价值哲学。

  关于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上海大学陈新汉教授指出,核心价值体系既属于物质范畴,又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之间既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又是社会意识中同一序列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孙伟平研究员认为:在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最主要的是基于一些基本的原则:体现国家的指导思想,体现社会制度的要求;是具有一定超越性的观念,可以凝聚人心、振作精神、引领方向,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具有世界意义的观念,体现一定的文化软实力;是元层次的理念。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唐志龙教授指出,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人们主观因素的制约而具有主体尺度,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本性需要,成为价值观生成的主体动因;二是取向正确,成为价值观发展的主体诉求;三是能动性发挥,成为价值观现实化的主体条件。

  关于社会现实问题的价值论研究。上海大学尹岩副教授指出,中国当代社会“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个人生活的基本价值关系、价值核心要素和价值意识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换,这一转换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使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个体生活价值体系的建构面临很多困境和挑战,要研究如何应对。华侨大学许斗斗教授指出,在当今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道德和社会价值观出现问题的根源是责任价值的缺失,表现为责任推卸,一定程度地折射出了社会机制上的欠缺和漏洞,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需要构建一个落实和实践社会责任的社会机制。(尹岩)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