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用优秀传统文化智慧 涵养民族心志
秦德君//www.workercn.cn2014-03-18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小山村开设周末国学课。(新华社发)

  ■ 秦德君

  提要

  一个国家真正的竞争力不只是高科技、不只是GDP,也不只是国民财富,而是还包括国民的心灵、思想和心志,它们是决定一个民族未来的核心因素。一个数典忘祖、淡漠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DNA。这种由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成的文化,是无数代人生活、心灵和历史的印迹,积淀了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基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1

  重德伦理养成了中华民族明辨是非、崇尚正义、诚信仁爱、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强调“为政以德”,重视人格,崇尚气节。《论语·里仁》说:“好仁者,无以尚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卫灵公》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强调“浩然正气”,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德伦理养成了中华民族明辨是非、崇尚正义、诚信仁爱、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

  重德精神很多内容已随历史演变而失去价值,特别是儒家文化体系中把道德视为一切问题出发点和最高准则的思维方式,应予否弃。但是,追问事物背后的道德动因、追寻公平、正义和人格自律的精神,应予发扬光大。

  今天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贪污腐败随处可见,无道德、伪道德、道德沦丧层出不穷,一些人不断冲击道德底线。社会面临着大面积整治道德沦丧、重塑道德规范的急迫任务,创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德精神,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诚信、崇正义,重拾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形象刻不容缓。

  2

  中华民族历来重实际,轻浮华,贬空谈,鄙玄虚,讲入世,重视经世致用;崇尚经验,轻视神异,“华而不实,耻也”

  儒家文化的理性主义和无神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又经漫长农耕社会的生存历练,使中华民族在“殷实”观基础上的务实精神成为一脉突出的精神文化。

  当然,这种务实精神以经验理性为基础,有些缺少科学实证精神,须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扬弃。不可否认,今天的社会还存在虚妄之风,还存在浮华之风。《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和“民智市场”2013年8月10日-9月13日联合做过一项社会调查,在“公众最反感的10种形式主义”中,“领导讲话假大空”居榜首,得票率为66.6%。其次是“为迎接上级视察弄虚作假”(得票率65.6%)。第三是“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得票率63.5%)。其他依次为“华而不实的规章制度”(54.4%)、“走马观花的下访调研”(54.3%)、“抓工作只重表面、不重实效”(53.7%)、“上有政策,下有对策”(52.6%)、“总结汇报报喜不报忧”(51.0%)、“内容空洞的文山会海”(49.9%)、“铺张浪费的节庆晚会”(40.7%)。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告诫全党要少说多做、只做不说;多做实事,少说空话。今天一些地方的官员说得多,做得少。有些地方会议满天飞,新词满天飞,数字满天飞,报告满天飞,花里胡哨东西满天飞,这种现象急需整治。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需要在全社会形成求真务实、少说多做、不事虚华的风气,要大力摒弃空话,力戒空谈,脚踏实地干实事。

  3

  中华民族是有着自强不息精神的伟大民族,以积极、乐观、有为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著称于世

  《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精神特别富有革新观念,认为变革是自然、社会、人事的普遍规律。中国历史上一次次变法维新、救亡图强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从不向外来势力屈服,奋勇斗争直至最终胜利。

  今天发扬自强精神,对于强健社会、推进改革,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极为重要。近于世故、精于守拙,对未来缺乏想象力,承受风险的能力、抗打击能力减弱,是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地方改革强力减弱,因此必须发扬自强不息精神,革故鼎新,强健心志,推动新一轮改革。

  4

  求大同、尚和全、讲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中国人历来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有兼容并包的泱泱气度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孟子提出“爱物”的观点。《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周易》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国古典哲学强调“天道”“人道”的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人际关系上,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有容乃大”,“虚怀若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民族关系乃至国际关系上,主张和睦共处。《孙子兵法》提出了一套亲善友邦的主张,认为用兵打仗是不得已的事。在文化问题上,中华民族善于吸纳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融为自己的有机成分。这些都是应当珍视的精神资源。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发扬求大同、尚和全、讲宽容的品格,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去那种狭隘的思想有所改变,无论是对待外来事物,还是对待自身的发展,我们都能以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但是,不可否认,由于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些方面甚至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社会上无谓论争、无情撕裂时常出现。一些社会群体出现了局促狭窄、“火气”旺盛、易走极端的现象。要使社会健康发展,就要治理这些现象,就要回归纯朴宽厚之德,以包容万物的智慧滋养心灵,以更为开放宽阔的胸襟推进社会的和谐融洽。

  5

  浩瀚的文献典籍记录着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它源于民族的同胞感、血缘感,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虽然作为理论形态的爱国主义形成于近代,但爱国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浩瀚的文献典籍记录着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它源于民族的同胞感、血缘感,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凝结成中华民族深层次的心理结构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情愫。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过去它与“忠君”、“排外”有着不可避免的关联。今天爱国主义是与国际主义、人类关爱相辅相成的,它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狭隘观念,体现了对祖国的珍重,也体现了对人类的珍爱。

  中国要加快发展、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主义是不可或缺的民族之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促发人们关注祖国命运和社会进步,强化人们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变革的主体精神,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同时,只有在爱国精神激励下,全民族才能形成更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迸发创造力,在国际竞争中更好地实现和平发展。

  (作者系教授,公共问题专家)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