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编写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应从编写目标、教材结构、选文范围、文献阐释、问题设置5个方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周耿
日前,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纲要》强调,“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首要基本原则。这里从编写目标、教材结构、选文范围、文献阐释、问题设计5个方面予以探讨。
优秀文化教材编写目标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已有传统文化教材对于编写目标的理解各有侧重、深浅不一。语文出版社出版高中传统文化教材《〈论语〉选读》指出,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这种设置偏重于传统文化的解读与认识,对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得不够。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教材编写者要以《纲要》为准绳确立编写目标,考虑优秀传统文化德智一体的特点,把知识习得与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教材结构应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教材结构会呈现传统文化教材的逻辑线索。当前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以主题为中心的单元结构,主题单元之间以及各单元内部是何种逻辑关系,往往模糊不清,缺乏体系性。例如,《〈论语〉选读》一书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4个主题。有学者认为,“上述分类只是为了阅读便利”。主题之间的边界模糊,“修身”主题的一些篇目也可以置于“学习与教育”主题下,不符合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也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编写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应让经典文献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形成主题单元及其篇目。
选文范围应分学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涂尔干认为,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材应选入哪些经典、入选经典择取哪些内容,需要慎重考虑。当前传统文化教材多集中选取儒家典籍特别是四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把握中华文化的全貌;另一方面,道、佛以及其他先秦诸子经典所蕴含的崇自然、尚公正、求平等、重慈爱、守柔弱等思想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呈现,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度探寻。小学阶段先考虑选取关于孝道观的材料,让他们建立价值观的基本常识;中学阶段逐步选入有关政治价值观的材料,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到了大学阶段,则可选入有传统文化思想的材料,引导他们从根源上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献阐释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方式
当前传统文化教材的文献只有注解,缺少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所蕴含的价值观,有些超越时代,有些不免带有历史印记。这就需要我们结合现实生活,对入选材料创造性阐释,赋予经典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此外,编写教材时,文献阐释应充分吸收学界的最新成果。例如,《论语》选读教材多参考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其中一些译注已经为学界所勘误,张松辉等著的《〈论语〉〈孟子〉疑义研究》即具代表性。
问题设计要帮助学生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献选择与阐释都是给予,需要在问题设计上激发学生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传统文化教材文献后的问题设计难度过高,没有考虑学生对经典接受消化能力。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论语〉〈孟子〉选读》,在“仁者爱人”一章的问题设计有:“说说孟子对孔子所说的‘仁义礼智’等道德做了哪些发展?”这一问题仅考虑少数偏爱经典的学生,不适宜作为高中教材的思考题。以后的教材编写,应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密切结合。例如,同样设置关于“孝”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因为学生还小,没有辨别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孝道引导学生,问题设计为:我们为什么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到了初中阶段,孩子们开始进入叛逆期,“孝”的意涵阐发就不仅仅是“听话”,而是要从尊重父母的角度,让孩子们从心底里树立孝顺父母的价值观,问题设计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怎么看待这句话的含义?到了高中阶段,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孝的国家作用、孝的哲学意义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哲学智慧,将问题设计为:古人说,忠孝不能两全,你怎么看?
邓小平认为,编好教材是提高教学的关键。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不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能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