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家庭教育别陷入“比赛模式”
//www.workercn.cn2014-04-30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张丽萍

  读罢贵报刊发的《考不了100分就是没出息?》,我感触良多。

  在我看来,从来都是老师和家长在讨论教育问题,而受教育的主体——孩子,却一直缺席,没有任何话语权。是否能给更多的孩子说话的机会、发言的平台,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里想和家长探讨两个问题:当家长在孩子面前悬起100分的旗帜,并眼巴巴盼望着孩子去实现,这背后藏着的是不是一种深深的“比赛”意识?当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为孩子设立不同的“客观标准”,家长是否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强加意志给孩子,束缚了孩子的成长?

  现在,很多家长自孩子还未出生就站在了跑道上,并心心念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庭教育还未真正开始,就迅速进入“比赛模式”。一旦家庭教育陷入“比赛模式”,家长的思维也随之陷入“比赛思维”——只关注外在的、可使比赛获胜的“硬指标”,如分数、名次、奖项等,而忽略了教育内在的“软指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等等。一旦进入“比赛模式”,家长和孩子都要成为“选手”,要和别的选手比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带着放大镜去比较的时候,什么样的孩子都会比出缺点,第二名也不会快乐。

  一旦家长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以爱的名义捆绑孩子,以教育的名义束缚孩子,实行“家长本位”而非“儿童本位”,便如同剥夺一粒种子需要的土壤、阳光和风雨,却给它一个温室,然后期待着它茁壮成长。

  当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实行“家长本位”并进入“比赛模式”,在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赛道上,是主动进入、激情满怀的父母,和被动卷入、苦不堪言的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是否倾注了过多的自己的意愿,在设计孩子蓝图的时候,是否映射了太多自己未竟的梦想?那些在懵懂中卷入比赛的孩子丢失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最珍贵的自由。

  可孩子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父母的孩子。

  一个个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对孩子倾注了所有的注意力和期望,却给孩子带来深深的痛苦,每一个抱怨孩子不努力、不懂事的家长背后,都可能有一个不堪重负、苦不堪言的孩子和他被毁掉的童年、少年甚至一生。

  请家长们抛开“比赛模式”吧。看看自己可爱的孩子,从今天起,关注孩子的内心,给他们享受阳光和经历风雨的自由,发展他们的爱好,引导启发他们的特长。有时候,可能你只需要看着他们快乐地成长,还有一些时候,你要假装看不见,只给他们爱和自由。

  【中国教育报微信网友观点】

  人生是长跑不是冲刺

  @lucylu:这几天我在纠结:幼儿园鼓励孩子自愿报珠心算、英语等课外兴趣班,很多家长都报了很多科目,我却不愿意女儿过早地失去玩耍的机会。女儿很疑惑地问:“妈妈,人家都要学的,为什么我不报呀?”我很郁闷,似乎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可是,人生是长跑,不是冲刺啊!

  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玉蝴蝶:每个人的兴趣所在就是天赋所在,爱孩子就应该顺应孩子的天赋,为他创造条件去实现他的理想。我儿子喜欢计算机,12岁时我就送他去北大青鸟学习,他学得非常好。14岁的他管理着一个服务器,月入2000元以上。因为我是教师,儿子可以读市里最好的高中,但我决定让他读职高,那里有水平较高的计算机教师。我认为,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