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禹天建 绘
“百姓日用而不觉”蕴含了一种很深的境界,其所包含的大众性、长期性、渐进性和内在性,促使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深思。
■陶文昭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使用“百姓日用而不觉”,来形容中国传统价值观。“百姓日用而不觉”蕴含了一种很深的境界,其所包含的大众性、长期性、渐进性和内在性,促使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深思。
大众性
百姓日用而不觉,这里的“百姓”当然包括所有的人,但重点是指社会的普通民众。价值观在社会各阶层中养成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就中国传统社会而言,那些处于社会上层的、有文化的群体,在价值观的养成上有一定的自觉性,而难的是如何推广到全社会,尤其是到那些没有文化、不识字的普通群众中去,而中国传统文化却做到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曲阜时举例说明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有的农民不识字,他的言谈举止,也无处不体现这种影响;有的炎黄子孙在海外几代了,不会说中文不会讲中国话了,但体现在行为、思维方式上是“很中国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讲大众性,尤其是要适合社会中普通大众的要求。大众性,简而言之就是内容上包容、形式上简洁、方式上简单。在内容上,价值观本质上反映制度的性质,反映社会统治阶层的意志。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社会是极其复杂的,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确立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以赢得社会的普遍赞同,并以此整合而不是撕裂社会。在形式上,价值观学理上很深刻,但在表达上要尽可能简洁。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更加注重凝练表达,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便于阐发、便于传播。在方式上,核心价值观的推行,不求高大上,越简单越好,越简单越有用。对于专业人士,可以研读经典;对于普通百姓,口耳相传最有效。包容的内容、简洁的形式、简单的方式,才有可能取得“曲高和众”,赢得普及率、影响力和生命力。
长期性
日用而不觉,意味着价值观深入血液、深入骨髓。之所以会深入,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长,是小火慢熬的结果,是水滴石穿的结果。时间长了,才不是雨过地皮湿,而是一种浸染,是一种渗透。中国传统中一些重要的价值观,经历了数千年的凝练、沉淀和传承,已经化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不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能做到的。长期性意味着坚持不懈。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坚持不懈要求在遇到缓慢时有耐心,在遇到阻力时有决心,在遭遇曲折时有信心。弄清楚了、想明白了、想透彻了,就能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百炼成钢。
从历史长河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建立时间还不长,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的制度,迫切需要树立新的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急躁,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认真发掘中国的优势,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从历史看,社会主义历史不长,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社会主义价值观就能站得更高、行得更稳。从未来看,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接续工程。
渐进性
日用而不觉,之所以“不觉”,是因为渐进、潜移默化。不觉意味着“静”,毛毛细雨、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才是静。不觉意味着“细”,培育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变化,但不是大开大合、大破大立,而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渐进变化,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不觉意味着“慢”,培育核心价值观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不是快速结晶,而是慢慢沉淀。这些“静”“细”“慢”,减少了接受核心价值观的阻力,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平淡小事中得到了修炼,不断地磨砺,不断地升级,静水流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工作中要讲力度、有热度,但不能追求形式主义。与此同时需要重视“不觉”的问题,要注意速度上的渐进、方式上的间接,不是生硬地塞入,而是柔和地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广度上,核心价值观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像阳光雨水,普照大地,滋润大地。在方式上,讲究一个“融”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精神世界、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融入城乡居民自治。对于个人来说,要融入人生的全过程,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融入还要有政策支持,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规模上,讲究一个“小”字。以小见大,由小而大,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核心价值观逐渐生根、开花、结果。
内在性
日用而不觉,“不觉”表示发自内心,而不是刻意为之;不觉是一种深深的认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有93%的行为源自于习惯,只有7%是属于非习惯性的。习惯性的行为,就是不知不觉的行为。一个人的习惯养成不容易,既要有较长的时间,还要有对内容的认知和认可。对于整个国家民族而言,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于心,要经历认知、认同、检验、磨炼等各种过程。所谓知行统一,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致力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内化于心,更要重视从根本利益上与人民大众的联系。离开利益空谈价值观,是不可能得到认同的。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参与和推进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一定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性问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