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大学阶段是个体完成“校园人”到“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关系国家希望、民族未来的青年群体,正处于心理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特殊重要时期,既有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又有较强的接受力、可塑性。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系对扣子必须找准扣眼,从提升教育实效出发,我们必须尊重和承认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生活中各个阶段的心理差异,从他们的思想发展实际出发,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思想的共鸣点和利益的交汇点,才能使教育真正接地气、有活力。
大学一年级是青年学生从中学转入大学的适应过渡阶段,很多学生会遭遇“心理断乳期”,情绪较为丰富复杂,有诸多困惑待解。根据心理学首因效应,应充分利用入学教育的良好契机,让核心价值的种子第一时间就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如找准核心价值与大学精神的融合点(许多高校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在校史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志存高远、勇于担当、爱国荣校等家国情怀。结合大学生涯规划进行敬业、友善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目标,建立良好的生命观、学习观、婚恋观及人际交往观念。结合校规校纪学习进行诚信、法治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本阶段教育内容要全,说理要透,要通过讲座、研讨、参观校史馆、重要节庆纪念活动等多种方式,让青年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是与当下自我发展紧密相连,是个体成为受社会欢迎的现代公民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增进认同,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如果说大一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定位阶段,大二、大三年级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导深化阶段。该阶段也是大学生的发展提高期。老生逐渐适应校园生活,知晓学校规章制度,熟悉同学、环境,对自身学业、成长等发展目标更加清晰,自我实现需要也更加迫切。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满足这一需求,融入学术素养、专业素养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和培养训练,使学生明确学术规则,遵守学术道德,并初步接触职业道德,让勤勉敬业、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等道德品质得到践行与强化。应放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鼓励大学生通过个人自学,自我提升,参加班级、党团、学生社团组织的感恩、诚信等主题教育或文体文化活动,增进交流,探讨理论,深化认识与实践养成,点燃激发学生潜在的正能量。支持学生走出校园,通过深入革命老区、城市农村、厂矿社区开展社会调查、实习调研、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在实地考察中使心灵受到触动,意志得到锻炼,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四年级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巩固提升阶段。毕业生面临毕业选择,通过求职开始实际接触社会,在毕业论文、就业或考研双重压力下精神易出现矛盾焦虑。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热情关心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积极就业,帮助学生排解各类心理压力,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应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就业观、择业观、成才观和职业道德教育,鼓励学生到基层、西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进而把学生的专业兴趣、职业理想向事业操守提升转化。要通过毕业教育,巩固强化道德法制观念,引导毕业生文明离校,自觉遵纪守法,做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当然社会应积极创造一个公正平等的就业环境,否则一个“拼爹”事例几乎会毁掉前期所有的教育。
总之,我们要科学分析新生、老生、毕业生的不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并把握核心价值观教育基础定位、引导深化、巩固提升等三个阶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到学生日常生活上,落到学生思想的每个实际需要上,落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每次点滴进步中,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生根、开花、结果。(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